發熱

正常人的體溫,一般保持在36.2~37.2度C的範圍內。如果體溫超過37.3°C,即可稱之為發熱;體溫在37.4~38.4°C之間,通常稱為低熱,,若低熱持續2週以上,則可稱之為長期低熱;體溫在39度C左右者,可稱之為高熱;超過40°C以上者,又可稱為過高熱;高熱持續2週以上者,即為長期高熱。 產生發熱的原因,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即感染性發熱或非感染性發熱,也有分為器質性發熱和功能性發熱。中醫認為發熱的病機極為複雜,通常可分外感發熱和內傷發熱。外感發熱又有外感風寒、外感風熱、風溫、濕溫、熱毒之分,以及熱在氣分、熱在血分、熱在半表半裏的區別;內傷發熱有氣虛發熱、血虛發熱、陰虛發熱、瘀血發熱的不同。對於發熱的病人,除了分析發熱的原因,採取相應的中西藥物治療外,對飲食物的宜忌,亦頗為重要。

宜忌原則


凡發熱病人, 飲食宜選擇清淡而易於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以補充人體消耗的水分,如湯汁、飲料、稀粥之類;宜吃具有清熱、生津、養陰作用的食品;宜吃富含維生素及纖維素的蔬菜瓜果。忌吃黏糯滋膩,難以消化的食品;忌吃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

宜食物品


發熱之人宜吃以下食物。 梨子 - 能清熱生津止渴,適宜各種原因發熱者或熱病後津傷煩渴者食用。 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中醫》雜誌上曾介紹:患者譚某,患溫熱病,服中藥黃柏、銀花等,發熱雖減,但熱度稽留不退,後囑以大雪梨500克,搗絞汁,燉熱頻頻服之而愈。【P291】 橘子 - 性涼,味甘。 《日用本草》稱它“止渴,潤燥、生津”。 《飲膳正要》認為橘能“去胸中瘕熱”。橘含有豐富的醣類和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這對發熱病人有益。 李子 - 能清肝除熱,生津止渴。 《別錄》稱它“除痼熱”《泉州本草》說它“清濕熱,解邪毒〞,凡發熱津傷口渴者宜食。 《本草求真》云:“中有痼熱不調,骨節間有癆熱不治,得此酸苦性入,則熱得酸則斂,得苦則降,而能使熱悉去也。”由此可見,對陰虛發熱之人尤宜。《泉州本草》中就載有一法:“治骨蒸勞熱:鮮李子搗絞汁冷服。” 柑 - 性涼,味甘酸,有生津止渴作用。崔禹錫《食經》載:“柑,食之下氣,主胸熱煩滿。”《開寶本草》亦云:“利腸胃中熱毒”。凡發熱口乾者宜食。 香蕉 - 性寒,味甘,能清熱解毒。 《本草綱目》說它能“除小兒客熱”。 《日用本草》亦稱“解肌熱煩渴”。香蕉含較多的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等,藥理實驗發現,成熟香蕉肉有抑制真菌和細菌的作用。所以,無論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發熱者,均宜食用香蕉。 椰子漿 - 適宜發熱之人口渴時服用。 《中國藥植圖鑑》載:“滋陰,清暑,解渴。”《藥海本草》亦云:“椰子漿去風熱。〞所以,夏季風熱感冒發燒者尤為適宜。 甘蔗 - 性寒,味甘,能清熱生津。 《本草綱目》記載:“蔗,甘漿甘寒,能瀉火熱”《本草經疏》亦稱“甘寒除熱潤燥,除心胸煩熱。”凡發熱津傷口乾煩渴者皆宜。 西瓜 - 性寒,味甘,能清熱解暑、生津止渴,適宜急性熱病發高熱、口渴、汗多時食用。古有“天生白虎湯”之稱“白虎湯”即為中醫著名的清熱良方。 《日用本草》載:“西瓜清暑熱,解煩渴”。《滇南本草》還說它“治一切熱症”。《續名醫類案》中曾記錄一病例,病者王亢,暴病身熱頭痛,不惡寒,只畏熱,用清涼發散劑,八日無效,囑服西瓜,數日而愈。【P292】 荸薺 - 性寒,味甘,能清熱、化痰。 《別錄》記載:“主消渴,痹熱,熱中。”唐代食醫孟詵稱它能“除胸中實熱氣”。凡發熱口乾者宜食。 番茄 - 性微寒,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一般蔬菜中的維生素C加熱烹調時易破壞損失,而番茄中的維生素C經烹調煮熟不易破壞,所以,發熱煩渴者,無論生食或燒湯均宜,或用鮮番茄汁、西瓜汁各半杯,混合服用,尤為適宜。 菊花腦 - 性涼,有清熱、涼血、解毒作用,適宜感染性發熱者煎湯喝。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認為其清熱解毒功效與野菊花相似。 蕺菜 - 性寒,味辛,能清熱解毒。據現代藥理實驗報導,它是一種廣譜抗菌和抗病毒食品,鮮菜洗淨,炒作菜吃,適宜各種感染性發熱患者服食。 地瓜 - 性涼,味甘,能清熱、生津、解渴。 《陸川本草》載:“地瓜生津止渴,治熱病口渴。”無論生吃或煎水服,均適宜高熱津傷,感冒發燒,或傷暑煩熱口乾者食用。 菜瓜 - 又名越菜、生菜。性寒,味甘,能解熱毒、利小便、除煩渴、祛暑熱。 《本草拾遺》中說它能“去煩熱,宣泄熱氣”。無論感冒發熱,或中暑發熱,均宜用新鮮菜瓜搗絞汁,多量飲服。也可洗淨後涼拌或生吃。 黃瓜 - 性涼,味甘,能清熱,解毒。《日用本草》“說它能~除胸中熱,解煩渴。 ”《陸川本草》認為“黃瓜治熱病身熱,口渴。 ”所以,凡發熱口乾者,或涼拌吃,或洗淨後生啖,皆宜。 蘆根 - 性寒,味甘,能清熱生津。 《藥性論》中稱它“能解大熱”。 《本草經疏》亦載:“客熱者,邪熱也,甘寒除邪熱【P293】,則客熱自解。傷寒時疾,熱甚則煩悶, 悉主之。 ”對高熱或過高熱,蘆根尤為適宜,可用鮮蘆根100~200克,煎水服,或搗汁飲。 蘿蔔 - 性涼,味辛甘。 《本草經疏》認為蘿蔔“生者味辛,性冷;熟者味甘,溫平”,所以,生蘿蔔有化痰熱,止煩渴的作用。鮮蘿蔔除含多量水分外,還含有大量的醣類和多種維生素,無論是感冒高熱,或是感染性發熱,或是猩紅熱,多吃蘿蔔,頗有裨益。 冬瓜 - 性涼,味甘淡,能清熱毒、消暑熱、除煩渴。唐•孟詵說它能“去頭面熱,熱者食之佳”。 《日華子本草》稱“治胸膈熱,消熱毒癰腫”。《本草再新》亦云:“冬瓜清心火,瀉脾火,解暑化熱”。所以,冬瓜適宜發熱或暑熱天 高熱不退者,煎湯頻飲,或搗汁服。 綠豆 - 能清熱、解毒、消暑,凡感染性發熱病人及暑天風熱感冒或夏季熱者,均宜頻飲綠豆湯。 《本草匯言》對綠豆的評價是:“消暑熱,靜煩熱,潤燥熱,解毒熱。”尤其是感染 性高熱,及過高熱患者,尤為適宜。 荷葉 - 能解暑熱。 《滇南本草》說它能“上清頭目之風熱”。 《本草再新》亦認為,荷葉能“清涼解暑,止渴生津,解火熱”。尤其是夏季風熱感冒或炎夏中暑發熱或小兒夏季熱者,用荷葉煎水頻飲,頗為適宜。 金銀花 - 性寒,味甘,能清熱瀉火。 《生草藥性備要》說它“去皮膚血熱”。 《重慶堂隨筆》認為金銀花“清絡中風火濕熱”。現代研究證實,金銀花有廣譜抗菌作用。凡屬感染性發熱,包括肺炎、腮腺炎、流腦、 乙腦、闌尾炎、外傷感染、瘡癤腫毒、敗血症等高熱不退的病人,均宜用金銀花煎水頻飲。 鮮生地 - 性寒,味甘苦,能清熱、涼血、生津。 《藥性論》中云:解諸熱,病人虛而多熱,加而用之。《湯液本草》亦載:“諸經之血熱,亦能治之。 ”凡發熱患者,尤其是熱在血分時,【P294】或發熱病後,最宜用鮮生地搗汁飲或煎湯服,也可用鮮生地煮稀粥食。 此外,發熱病人在發熱期間或熱病後期,還宜食用大米粥湯、蘋果、 柿子、枇杷、草莓、旱芹、水芹、茄子、蕹菜、莧菜、茭白、苤藍、菠菜、萵苣、枸杞頭、豆漿、瓠子、竹筍、馬蘭頭、絲瓜、綠豆芽、藕粉、青菜、 白菜、白扁豆、赤小豆、木耳菜、茼蒿等。 以上宜食之物,多為感染性和器質性發熱者食用,對於一些非感染性質和非器質性的神經性發熱,或是功能性發熱,以及不明原因的發熱,大多發熱時間較長,或是長期低熱,或屬長期高熱。這類發熱,通常屬於中醫內傷發熱範疇。中醫又將這類發熱,細分為氣虛發熱、血虛發熱 、陰虛發熱,其飲食宜忌又當分別對待。 氣虛發熱者宜食食品。 這類發熱是由於過度勞累,飲食失調,或久病體弱,形成脾胃氣虛,中氣不足,陰火內生而發熱。表現為體溫升高,熱勢或高或低,發熱於午前較為明顯,常於勞累後加重,並明顯感到周身乏力疲倦,氣短懶言,面色萎黃,容易感冒,飲食不香,或有腹脹,舌體淡胖,脈息細弱。氣虛發熱之人宜食以下甘溫益氣之品 黃芪 - 為中醫治療氣虛發熱之主藥。 《本草備要》云:“生用固表,瀉陰火,解肌熱。”《內外傷辨》中有治療“肌熱燥熱 ,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 全無,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 ”實際上正是氣虛發熱之候,就應重用黃芪,少配當歸 ,水煎溫服。 南瓜 - 為甘溫益氣食物,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南瓜,補中益氣。凡因脾胃氣虛,中氣不足,陰火內生的長期發熱之人,宜常食之。【P295】 番薯 - 俗稱山芋。 《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番薯甘溫, 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對脾胃氣虛而發熱者,常食有益。 大棗 - 味甘性溫,專入脾胃經,功在補中益氣,凡脾胃氣虛之症皆宜食之,氣虛發熱者尤宜。 《本草匯言》中指出:“中氣不和,飲食無味,百體懶重,…必用大棗治之。”氣虛發熱之人多兼見上述表現,故脾胃氣虛,中氣不足,陰火內生的慢性發熱者,宜常食之。 糯米 - 甘溫益氣食品,入脾胃肺經,功在補中益氣。凡氣虛發熱之人,宜用糯米煮粥食用,或加大棗亦佳。 西穀米 - 味甘性溫,屬補中益氣食物。 《本草拾遺》稱其有“溫補”之功。 《柑園小識》亦載:“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氣虛發熱者多屬“久病虛乏”之症,食之尤宜。 人參 - 甘溫之品,大補元氣,氣虛發熱者宜經常食之。明•李時珍說:“治男 女一切虛證,發熱自汗,勞倦內傷。”《本草蒙筌》亦云:“大抵人參補虛,虛寒可補,虛熱亦可補,氣虛宜用,瀉陰火。 ”氣虛發熱是屬虛熱之症,屬陰火之病,故食人參有益。【P296】 黨參 - 甘溫益氣,功同人參,只是力量不及人參,故氣虛發熱之人亦宜常食之。 《中藥材手冊》中說:“治虛勞內傷,……發熱自汗。”這正是指氣虛發熱而言。此外,氣虛發熱者還宜吃些甘藷、山藥、太子參、熟藕、紅糖、白朮等有補氣作用的食物。 血虛發熱者宜食食品。 這類病人多半是由於出血、產後、術後失血過多,或久病心肝血虛,脾氣虛弱不能生血,以致陰血不足,無以斂陽所致。表現為低熱不退,頭暈眼花,面色不華,或貧血貌,心慌不寧,失眠不寐,唇白無力等。血虛發熱者宜吃補氣養血食品,除上述補氣食物之外 還宜服用下列食物。 馬奶 - 性涼味甘,能補血清熱。 《隨息居飲食譜》中曾有評論:“馬奶功同牛乳而性涼不膩,補血潤燥之外,善清膽胃之熱。《泉州本草》也認為“馬奶治骨蒸、勞熱”。所以,凡血虛發熱之人,有條件者,服食馬奶,頗為適宜。 黑芝麻 - 味甘性平,有補肝腎作用。 《食療本草》載:“潤五臟,主火灼,填骨髓,補虛氣。”《別錄》中也說它能“療虛熱羸困”。所謂“火灼”“虛熱”,均指血虛發熱而言,故凡屬中醫血虛發熱之人,食之尤宜。【P297】 熟藕 - 有益血、健脾作用。 《本草經疏》云:“熟者甘溫,能健脾開胃,益血補心。”《重慶堂隨筆》亦云:“熬汁濃服,既能補血,亦能通氣。”《隨息居飲食譜》中還說:“若陰虛、肝旺、內熱、血少,但日熬濃藕湯飲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藥可也。”血虛發熱多為內熱虛熱低熱,食之頗為有益。 龍眼肉 - 有益心脾,補氣血,安神之功。 《藥品化義》中載:“桂圓,大補陰血。”凡因血虛發熱,低燒不退,又兼面色不華,心慌失眠者,食之尤宜。 白芍 - 有養血斂陰作用,凡血虛發熱或陰虛發熱者,食之頗宜。 《本草正》云:“白芍,止血虛之腹痛,斂血虛之發熱。”《本草經疏》中亦說:“白芍藥,除熱益血,故能補勞,退熱除煩。”血虛發熱正是一種虛勞之熱,白芍補血,故能“斂血虛之發熱。” 當歸 - 為中醫最常用的補血藥,凡血虛病症皆宜食之,血虛發熱之人亦宜服用。 《內外傷辨》中的名方“當歸補血湯”,所治“肌熱燥熱,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正是一種氣血不足的虛勞發熱之病。 此外,血虛發熱病人還宜吃些菠菜、燕窩、大棗、熟地黃、何首烏、靈芝、桑椹等。 陰虛發熱者宜食食品。 這類病人是由於素體陰虛,或久病耗損,失治誤治,以致陰精虧虛【P298】,陰衰陽盛,水不勝火所致。表現為骨蒸潮熱,午後或夜間加重,五心煩熱,心跳心慌,盜汗,口咽作乾,兩顴發紅,或腰酸遺精等,多見於現代醫學的更年期綜合徵,或植物神經紊亂,或結核病低熱者,宜常食用下列養陰清熱物品。【P299】 枸杞子 - 為滋腎養陰的藥食兩用之品,凡陰虛發熱之人,食之最宜。 《攝生眾妙方》中治療疰夏虛病,實為一種夏季熱,即以枸杞子同五味子泡茶飲。 《本草經疏》還說:“枸杞子潤而滋補,兼能退熱,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可見其有顯著的養陰清熱之效。 黃精 - 有補腎潤肺,益氣滋陰作用,對陰虛發熱之人尤其是肺結核低燒潮熱者,食之最宜。 《本草綱目》曾說它“補諸虛,止寒熱。”《現代實用中藥》也說:“用於間歇熱”,相當於中醫所說的“潮熱”之病,多為陰虛發熱之病。 桑椹 - 味甘性寒,能補肝腎,滋陰液。 《本草經疏》中說它“甘寒益血而除熱。”《隨息居飲食譜》認為桑椹能“清虛火”。可見它有養陰清熱之功,對陰虛發熱之人,食之最宜。【P300】 地黃 - 有滋陰養血作用,中醫常用以治療陰虛發熱。 《本經逢原》中就曾說過:“乾地黃,內專涼血滋陰,病人虛而有熱者宜加用之。”除陰虛發熱者適宜外,對血虛發熱之人也宜服之,因地黃也有養血之功,正如《本草從新》所說:“治血虛發熱。” 此外,陰虛發熱者還宜服食燕窩、銀耳、何首烏、醍醐、牛奶、黑芝麻、白芍等。

忌食物品


外感發熱或感染性發燒者,忌食下列食品。 糯米 - 性味甘溫,滋膩黏糯,若作糕餅,更難消化。故外感未清,火毒未消者,食之則外邪難解,火毒益甚,切勿食之。【P301】 雞蛋 - 當感冒或感染性高熱之時 ,因消化液分泌減少,各種消化酶的活力下降,故當忌吃高蛋白高膽固醇的雞蛋,否則會引起食慾下降,消化不良,不利於熱病的康復。 楊梅 - 性溫、味酸甘,根據前人經驗,發熱者忌食之。如《本經逢原》中說:“血熱火旺之人不宜多食。”《隨息居飲食譜》亦云“諸病挾熱者忌之。” 《開寶本草》中也記載:多食令人發熱。 內傷發熱之人忌食下列食品。 炒米 - 性熱傷陰助火,陰虛發熱者不宜服食,正如《隨息居飲食譜》中所言:“炒米,性燥助火。” “食之更飭陰耗液,加重病情。〞【P302】 胡椒 - 歷代醫家均認為胡椒為辛辣刺激性食物。如 明.李時珍說它“大辛熱,純陽之物,辛走氣,熱助火。”《本草經疏》也說:“其味辛,氣大溫。血有熱,與夫陰虛發熱,熱氣暴衝,⋯⋯切勿輕餌,誤服之,能令諸病即時作劇,慎之慎之。 ”對發熱性疾病,無論外感發熱或內傷發熱,感染性發熱或非感染性發熱,皆當忌吃胡椒,以免加重病情。 肉桂 - 大辛大熱,純陽之物,為民間常用調味佐料。凡屬中醫的熱證、陽證、實證,皆不宜吃。誤食多食,有助熱上火,動血耗陰之弊。所以,《本草經疏》中告誡:“一切溫病熱病,法並忌之。”無論何種發熱疾患,皆當禁忌。 丁香 - 為五香粉調味品之一,性溫味辛,有助熱動火傷陰之弊。所以,《本草經疏》中說:“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隨息居飲食譜》也指出:“陰虛內熱人忌之。〞因此,無論是感染性發熱,或是非感染性的陰虛發熱者,皆不宜多吃丁香之類的五香粉調味劑。 薄荷 - 性涼,味甘辛,對外感風熱之邪的發熱病人,食之為宜。但對陰虛發熱之人,則應忌之。正如《本草從新》所說:“薄荷辛香伐氣,虛者遠之。”《本草經疏》亦指出:“陰虛 人發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 ”實際上,無論是陰虛發熱或是氣虛發熱或是血虛發熱,皆不可食。 此外,根據辦症,凡屬氣虛發熱者,還應忌吃柿子、香蕉、檳榔、山楂、金橘餅、橘皮、榧子、荸薺、蘿蔔、茭白、竹筍、苦瓜、苤藍、茴香等性寒、辛辣之物和破氣耗氣之品; 凡屬血虛發熱者也應忌吃辣椒、胡椒、花椒、丁香、茴香、生蘿蔔、芥菜、薄荷、菊花等生冷、辛辣食品;凡陰虛發熱者還應忌吃辣椒、胡椒、茴香、肉桂、薑、炒米花、爆玉米花、鍋焦、荔枝、桂圓、橘子、櫻桃、香椿頭、砂仁、荳蔻、食茱萸、蓽撥等辛辣溫燥、耗傷陰液的食物。【P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