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因支氣管痙攣,黏膜水腫,分泌物增多而引起支氣管阻塞的過敏性疾病,表現為陣發性氣急、胸悶、呼吸困難、哮嗚、 咳嗽和咯痰。其誘發因素除粉塵、花粉、 或冷空氣、油煙、 化學性氣味等之外,飲食不宜也常常會導致哮喘發作。【P373】傳統醫學認為,哮喘的發生,以痰為內因,由於宿痰內伏,每因感受外邪或其他因素而誘發。由於成痰之因不一,所以,中醫又分哮喘為寒哮與熱哮兩大類型。

宜忌原則


由於哮喘主要是內伏之痰遇誘因而觸發,所以,除了注意避免接觸過敏原之外,還應該注重飲食宜忌,尤其是酸鹹甘肥、生冷海腥之物。具體飲食宜忌又當分清是寒哮還是熱哮而選擇。 寒哮者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鳴聲,咳痰清稀而少,色白呈黏沫狀,胸膈滿悶如窒,面色晦滯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白滑,或兼有頭痛惡寒,發熱無汗之症。寒哮之人平素宜吃具有溫肺、散寒、豁痰、利竅作用的溫熱性食品,忌吃生冷性寒之物;忌吃過鹹和油膩食品。熱哮者也是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鳴音,但咳痰濁黃膠黏而稠,排吐不利,胸膈煩悶不安,面赤自汗,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或兼有頭痛,發熱,有汗等症。熱哮之人宜吃性冷清熱,清肺化痰的食品,忌吃辛辣溫燥,性熱上火,油煎炒爆之品;忌吃甘肥滋膩。至於哮喘發展到後期,正氣受損,肺脾腎俱虛,表現為氣喘為主,則參閱“虛喘”章節的飲食宜忌。

宜食物品


支氣管哮喘者,宜分別選擇食用以下物品。 豆腐 -《醫林纂要》云:“豆腐清肺熱,止咳,消痰。”故適宜肺熱型哮喘者食用 (寒哮者不宜)。凡屬痰火熱哮,包括急性支氣管哮喘發作,可用豆腐500 克,飴糖60克,生蘿蔔汁50~100毫升,混和後煮沸,1日2次分服。也可用鮮豆腐200克,同中藥麻黃、杏仁各9克,一同加水煮1小時,去藥渣,吃豆腐喝湯。【P374】 花生 - 據《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童鹿庵言,花生本有滌痰之功,予家凡咳嗽,只用生花生去殼膜,取淨肉沖湯服,痰嗽自安。世俗以火炒食,反能生痰。”民間有用生花生米、冰糖、冬桑葉各15克,加水同煮至花生熟後,去桑葉,食花生喝湯,此法適宜熱哮之人服用。 黑芝麻 - 適宜老年哮喘者服食。民間有用芝麻250克,炒熟,鮮生薑125克洗淨後榨取薑汁。冰糖、蜂蜜各125克.溶後混合均勺。將芝麻與薑汁浸拌,再炒一下,冷卻後與蜜糖混合拌勻,放瓶中,每日早晚各服1湯匙。 梨子 - 熱哮之人宜食。梨能清熱、 化痰,可用梨子1個,剜去梨核,納入中藥麻黃絨3~5克,浙貝粉2~3克,隔水燉熟食用。 胡桃仁 - 寒性哮喘之人宜食。胡桃仁性溫,能溫肺止喘,配合生薑尤宜。每晚臨睡前以1~3個生胡桃仁,連胡桃仁的紫衣,與1~3片生薑同細嚼,嚼爛後嚥下,若同時加1片生曬參同嚼更佳。 蘿蔔 - 能化痰熱,止痰喘,適宜熱性哮喘者服食。可用經霜白蘿蔔適量,水煎代茶飲。蘿蔔的種子,藥名“萊菔子”化痰定喘作用更強。《隨息居飲食譜》稱蘿蔔籽能“治痰嗽齁喘。 ”唐代《食醫心鏡》有“治積年上氣咳嗽,多痰喘促,菜菔子一合,研,煎湯,食上服之”的記載。《醫學集成》有 一“清金丸”,適宜“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發者:蘿蔔子淘淨,蒸熟,曬研,薑汁浸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以口津嚥下,日三服。”【P375】 芥菜 - 性溫,味辛,能宣肺豁痰,適宜痰氣內盛、痰多哮喘之人食用。 《本草綱目》中記載:“芥性辛熱而散,故能通肺開胃,利氣豁痰。” 桂花 - 性溫,味辛,能化痰止喘,故適宜寒性哮喘者煎水代茶飲,對痰飲哮喘者有益。 《陸川本草》中亦云:“治痰飲喘咳。” 靈芝 - 無論寒哮和熱哮之人,均宜食用,有補虛損、止哮喘的功效。武漢大學生物系 曾用靈芝於小兒支氣管哮喘27例和大人支氣管哮喘14例,均有很好效果。民間還有用於過敏性哮喘一方:靈芝6克,蘇葉6克,半夏5克,厚朴3克,茯苓10克,水煎加冰糖,1日2~3次分服。 柿霜 - 性涼,味甘,能清熱化痰,熱性哮喘宜食之。 《本草匯言》曾用之於內熱多痰多喘及老人痰火為患,並說;“柿霜,清上焦虛火之藥也。”如病久畏藥味者,用此可作藥中果珍.每日早晚白湯調服數錢。 橘餅 - 性溫,味甘,有下氣化痰作用,適宜寒性哮喘之人食用。 《隨息居飲食譜》稱它能“和中開膈,溫肺散寒,治嗽化痰。”每日可用橘餅2個,生薑3片,水煎服。【P376】 冬瓜 - 有消炎、清熱作用。 《滇南本草》說它能“治痰吼氣喘。”並能“潤肺消痰熱,止咳嗽。”所以,熱性支氣管哮喘之人宜食。民間有用小冬瓜(約拳頭大)1個,冰糖150克,瓜剖開(不去瓤),填入冰糖合好,蒸熟服,連吃7天為1療程。 絲瓜 - 性涼,味甘,能清熱化痰。 《學圃雜疏》中云:“絲瓜,性寒無毒,能消痰火。”所以,熱性支氣管哮喘者宜食之。每年夏季常用鮮嫩絲瓜500克,切碎後水煎,只喝湯。 南瓜 - 性溫,味甘,寒性支氣管哮喘之人宜服食。民間常用南瓜1個,切碎加等量飴糖,略加水放陶器鍋中煮至極爛,去渣,將汁再煮,濃縮後再加生薑汁,每500克瓜汁中加薑汁60克,每日2~3次,每次15克,開水調服。 鵪鶉蛋 - 其營養價值不僅很高,超過其他禽蛋。而且據國外報導,吃生鵪鶉蛋,可以保證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內,不會發生過敏反應。因此,國內曾有介紹,於每天早上沖服鵪鶉蛋3個,連服1年,可治療支氣管哮喘。所以,凡患有支氣管哮喘之人,無論熱哮或冷哮,食之頗宜。 白果 - 又稱銀杏,性平,能斂肺氣,定喘嗽。 《醫學入門》也說它“清肺胃濁氣,化痰定喘。”《食物中藥與便方》中還介紹:“支氣管哮喘;白果仁10~20克(炒,去殼),加水煮熟,加入砂糖或蜂蜜,連湯食之。”由此可見,患有支氣管哮喘者,宜食之。【P377】 柚子 - 又名文旦,有下氣快膈化痰的作用。 《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介紹:“治哮喘:重500~1000克的紅心文旦1只,去瓤加百合125克,白糖125克,加水煎2~3小時,去渣,分3天服完,連服9天,經治8例,4例痊癒。”支氣管哮喘屬熱性哮喘者,食之尤宜。 佛手柑 - 性溫之果,有理氣化痰作用。 閩南民間習慣用佛手6~9克,水煎飲,“治痰氣咳嗽。 ”《本草便讀》還說:“佛手,功專理氣快膈。 ”所以,寒哮之人為寒痰氣壅哮喘,食之亦頗為宜。 燕窩 - 性平,味甘,故冷哮熱哮之人皆宜。 《閩小記》說“能愈痰疾”。 《嶺南東記》認為:“入梨加冰糖燉食,能治膈痰”《食物宜忌》也說它“消痰涎。”因此,燕窩既能補虛扶正,又能消痰涎,久患支氣管哮喘之人體弱哮喘者,最宜服食。【P378】

忌食物品


支氣管哮喘患者若屬中醫寒性哮喘,應當忌食下列食物。 橘子 - 性涼,味甘酸。 《本草拾遺》中也說“性冷”,雖有潤肺潤燥,生津止渴作用,但冷哮之人乃寒痰為患,故當忌之。 《中藥大辭典》中也認為:“有痰飲者不宜食。”正是此理。 枇杷 - 性涼,味甘酸,有潤肺止渴作用。 《隨息居飲食譜》認為多食枇杷能“助濕生痰”,其性又涼,故冷哮寒喘之人忌之。雖然《滇南本草》中說“治哮吼”,恐非寒性哮喘所宜。 香蕉 - 性寒,味甘,雖有清熱潤腸之功,並無化痰之用,其性又屬大涼,故支氣管哮喘屬中醫寒哮之人,切忌食之。 甘蔗 - 性寒,味甘,雖有清熱、生津、潤燥的作用,但寒性支氣管哮喘之人並不適宜。 《本草匯言》認為“多食久食,善發濕火,為痰、脹、嘔、嗽之疾。”冷哮之人實以寒痰為患。甘蔗性寒,又助寒痰,故當忌食。【P379】 食鹽 - 性寒,味鹹。 《別錄》中說:“多食傷肺喜咳。”《本草衍義》認為:“病嗽者,宜全禁之。”明•李時珍也告誡:“喘嗽者,鹽為大忌。”因其鹹寒,所以,寒哮之人以及民間所謂的“鹹哮患者,”尤當忌之。 此外,寒性哮喘之人還應忌食綠豆、鴨蛋、西瓜、荸薺、甜瓜、苦瓜、生地瓜 、豆腐 、蘑菇、金針菇、草菇、生菜瓜、地耳、蒓菜、海帶、髮菜、菠菜、萵苣、 馬蘭頭、 生蘿蔔、茄子、竹筍、蕹菜、金銀花、菊花、薄荷等大涼之物。 支氣管哮喘者辨證屬於中醫熱哮之人,又當忌吃下列食物。 雪裡蕻 - 性溫,味辛,民間也視為發物。 《本草衍義》中指出:“生食動風。”明•李時珍還說:久食則積溫成熱辛散太甚。《中藥大辭典》也認為:平素熱盛之患者忌食。所以說,熱性哮喘者切忌。 香椿頭 - 歷代食醫及民間中皆視之為發物。如唐代著名食醫孟詵曾說:“動風,多食令人神昏,血氣微。”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說:“多食壅氣動風,有宿疾者勿食。”這些都是有益的經驗,無論熱哮或是寒哮,凡患支氣管哮喘者法當忌之。 黃精 - 性平,味甘,雖能補中益氣,潤心肺,強筋骨,但有滋膩礙痰之弊。正如《本草便讀》中所說:“黃精,為滋膩之品,若脾虛有濕者,不宜服之,恐其膩膈也。”《本草正義》也說:“有濕熱者弗服。”支氣管哮喘之人氣喘痰多者,均當忌食。【P381】 杏子 - 性質溫熱,不可多食,容易造成膈熱煩心,內熱加深。如《本草衍義》中說:“多致瘡癰及上膈熱。”《飲食須知》也指出:“多食昏神,令膈熱生痰,動宿疾。”由此可見,支氣管哮喘之人,尤其是熱哮病人,切勿多食。否則會導致病情加重,或誘發哮喘。 石榴 - 無論甜石榴或是酸石榴,其性皆溫。據《日用本草》中記載:“其汁戀膈成痰,損肺氣,病人忌食。”《隨息居飲食譜》也指出:“多食損肺,助火生痰,最不益人。”支氣管哮喘病宿根在痰,石榴“助火生痰”,或“戀膈成痰”,這對病情多不利,切勿多食之。 櫻桃 - 性熱,味甘。雖有益氣健脾之功,但根據古代醫家經驗,支氣管哮喘之人,尤其是熱哮者,切忌多食,以免誘發或加重病情。如唐-孟詵曾說:“有暗風人不可食,食之立發。【P382】 ”《日用本草》還說:“其性屬火,能發虛熱喘嗽之疾。 ”《飲食須知》也告誡“宿有濕熱病及喘嗽者,食之加劇,”且有死者。 龍眼肉 - 俗稱桂圓。其性溫熱,甘甜滋膩,易助痰助火。 《藥品化義》即有告誡:“龍眼肉甘甜助火,若心肺火盛,皆宜忌用。”《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認為“內有鬱火均忌。”所以,支氣管哮喘若屬中醫“熱哮“者,切忌食之。 此外,熱性支氣管哮喘者還應忌吃荔枝、紅棗、胡椒、花椒、辣椒、茴香、桂皮、胡荽、人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