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胃痛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病症,中醫又稱之為“胃脘痛”。根據傳統醫學理論分析,胃痛一般可分為寒性胃痛、熱性胃痛、氣虛胃痛、 陰虛胃痛、氣滯胃痛、食積胃痛、血瘀胃痛。這幾種類型的胃痛,基本上可以包括近代醫學所說的慢性淺表性胃炎、 肥厚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 急性胃炎、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等所引起的胃痛。

宜忌原則


胃痛之人的飲食宜忌,應當根據中醫傳統理論,分別類型,選擇食物。 寒性胃痛俗稱胃寒病。凡屬寒性胃痛者,其胃痛往往感到胃部覺冷,或受寒即發,或遇寒痛劇,或泛吐清水,喜暖喜熱熨,或四肢發涼,舌苔白。胃寒痛者,宜吃具有溫胃散寒的熱性食品,忌吃寒涼性生冷飲食。 凡熱性胃痛者,常感覺胃部有火燒灼熱感,或痞脹飽滿感,有時伴有口苦口乾,或口臭,舌苔多黃。胃熱痛者宜吃清涼蔬食為妥,忌吃肥甘油膩、葷腥煎炸以及辛辣香燥之物。 凡屬氣虛胃痛之人,表現為胃脘隱隱疼痛,按之痛減,進食後疼痛可緩解,飢餓則痛發,舌淡苔薄。氣虛胃痛者宜多吃補氣養胃食品,忌吃生冷或辛辣刺激性食物。 凡陰虛胃痛之人,多表現為胃部嘈雜疼痛,從無泛酸水,口常覺乾,舌苔少或無舌苔。胃陰虛而疼痛者,宜吃酸性甜性食品,中醫認為酸甘可以化陰,忌吃香燥辛辣之物。 氣滯胃痛者往往感覺胃部脹痛,並常影響連及兩脅,發怒生氣後痛甚,暖氣頻作。舌苔薄膩。氣滯胃痛者宜選食有行氣消脹食品【P390】,忌吃滋膩黏糯壅滯的食物。 食積胃痛俗稱傷食胃痛,多因暴飲暴食,飲食自倍,胃氣受損。宜選擇消食導滯的物品,忌食油膩葷腥之物。 血瘀胃痛常見於潰瘍病人,多因血行不暢,胃絡瘀阻所致。往往胃 脘刺痛,疼痛有定處而拒按,食後尤甚。這類人宜食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和胃止痛的食物,忌食收澀性寒和辛辣刺激性食品。

宜食物品


寒性胃痛宜食物品有。 生薑 - 有溫胃散寒作用,可常用生薑 3~5片,每日泡茶飲;或用生薑 10~15克,同粳米 100 克煮成生薑粥食用。 胡椒 - 《百草鏡》中有一法,專治胃寒疼痛:大紅棗(去核)七個,每個內入白胡椒七粒,線紮好,飯鍋上蒸七次,共搗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溫開水送服,“服後痛止”。 蓽撥 - 既是一種芳香性調味品,又屬一味溫胃散寒的中藥。《養生食鑒》中載有“蓽撥粥”一法:將蓽撥 2~4克,胡椒1~3克研為極細粉末,調入煮沸的粳米或糯米粥內,稍煮後即可趁熱食用。 桂皮 - 又稱肉桂。每次用3克,研細末,溫開水送服,1日2次。或用《粥譜》中的“桂漿粥”將肉桂末 1~2克【P391】,調入紅糖糯米粥內服食,對胃寒疼痛尤為適宜。 丁香 - 屬芳香調味品,有散胃寒作用,,可用公丁香 3克,配合橘皮 3克,煎水代茶飲,適宜胃寒疼痛伴有胃寒呃逆者。 花椒 - 可用花椒粉5 克,粳米或糯米 50克,先以米加水如常法煮粥,將開時加入砂糖適量,蔥白 3 根,調入花椒粉,再以文火煮 5~10 分鐘,每日早晚兩次溫服。此法源於《食療本草》對胃寒痛者尤為適宜。 小茴香 - 患有慢性胃寒痛者,可用小茴香 30 克,加入細鹽5克,同炒至枯黃後,研為細末,備用。先以糯米或粳米50克,如常法煮粥,待稀粥將熟時,調入小茴香粉5克,再改為小火稍煮2~3分鐘,供每晚睡前溫熱食用。連用6晚為1療程,不愈再食用1療程。此為《本草綱目》中的方法,小茴香有祛寒止痛,理氣和胃之功,煮成小茴香粥,適宜寒性胃痛之人,頗為有效。 飴糖 - 適宜胃脘寒痛之人,有緩解寒性胃痛效果。每次用飴糖 1~2 匙,溫開水化服。【P392】 紫蘇 - 性溫,味辛,有散外寒的作用。 《本草綱目》中說:“行氣寬中,溫中止痛”,尤其是對受涼引起的胃寒冷痛,最為適宜。 赤砂糖 - 俗稱紅糖,性溫暖胃。 《醫林纂要》中說它能“暖胃補脾”,凡胃寒疼痛之人宜食之,若與生薑一同煎服,更為適宜。 荔枝 - 性溫暖胃。 《醫林纂要》中指出:“治胃脘寒痛”民間有用荔枝肉 5 枚,煮酒1小杯,適宜胃寒痛,屢服有效。 番薯 - 俗稱山芋。性平,味甘。 《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它能“補中暖胃”《隨息居飲食譜》也認為“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故胃寒疼痛者宜煮熟山芋趁熱食用。 葡萄 - 性平,味甘酸,能補氣血,健脾胃。 《本草再新》記載:“葡萄暖胃健脾”。 《陸川本草》亦說“治胃痛”。所以,慢性胃炎之人屬中醫胃寒疼痛者,宜吃些葡萄乾。 砂仁 - 性溫,味辛,有暖胃行氣作用。 《藥性論》中曾說:“主冷氣腹痛,溫暖脾胃。”所以,凡是寒性胃痛,不思飲食者,食之尤宜。 白荳蔻 - 性溫,味辛,具行氣、暖胃、消食、寬中的作用。 《本草圖經》認為它“主胃冷”《本草經疏》中還說:“主積冷氣及傷冷吐逆,因寒反胃。”胃寒作痛者食之最宜。 《赤水玄珠》有一法:“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荳蔻仁 9克,為末,酒送下。” 食茱萸 - 性溫食品,有溫胃止痛作用。 《千金-食治》曾說:“止痛下氣,去五臟中寒冷,溫中,諸冷實不消。”《食療本草》亦云:“主心腹冷氣痛。”寒性胃痛者食之頗宜。【P393】 此外,寒性胃痛之人還宜服食桃子、橘子、 櫻桃、 楊梅、 草荳蔻、蓽澄茄等性溫暖胃散寒的食品。 熱性胃痛者宜吃食物有。 蘿蔔 - 生蘿蔔性涼,味辛甘,能化痰熱、消積滯、下氣寬中,凡熱性胃痛和食積胃痛者,均宜食之。 《食物療法》中曾介紹:“治胃痛:白蘿蔔汁,每飯後飲半茶杯,服時滴入少許薑汁,溫服。治胃滿肚脹:消化不良,肚脹胃酸時,可隨意吃些生蘿蔔。” 荸薺 - 性寒,味甘,可清熱、生津。 《日用本草》中說:“瀉胃熱”。 《本經逢原》亦云:“治酒客肺胃濕熱。”熱性胃痛多與過吃辛辣酒食有關,適宜多食荸薺。 柿子 - 性寒,能清胃熱 解酒毒。正如《別錄》中所言:“軟熟柿解酒熱毒,止口乾,壓胃間熱。”故熱性胃痛不適者宜食之。 柚子 - 性寒,可下氣快膈消痰,是一種芳香健胃消食食品。 《日華子本草》中說:“去胃中惡氣,消食。”所以,熱性胃痛及食積胃痛者,均宜服食。 西瓜 - 性寒,有清熱之功。 《滇南本草》認為它“治一切熱症,痰湧氣滯。”胃脘灼熱疼痛的熱性胃痛者,宜食之。 菊花腦 - 性涼,味甘,有清熱涼血,調中開胃的作用。適宜胃脘灼熱疼痛,口乾飲冷,心煩便秘者食用。 旱芹 - 俗稱香芹、藥芹。性涼能清胃,又有鎮靜鎮痙作用。 《本經逢原》中還說它能“清理胃中濁濕”,凡胃痛之人中醫辨證屬熱性胃痛者食之尤宜。水芹功與旱芹同,也適宜熱性胃痛者服食。 絲瓜 - 性涼,有祛熱 、化痰、涼血、解毒的作用。 《本草綱目》中說:“煮食除熱利腸。”《本經逢原》亦認為:“絲瓜嫩者寒滑”,故熱性胃痛者宜食之。【P394】 冬瓜 - 性涼,味甘淡,能消痰、清熱、解毒、利水。 《本草圖經》中認為它可“解積熱,利大小腸” 《隨息居飲食譜》也說它“清熱養胃”。凡屬熱性胃痛之人,食之頗宜。 菠菜 - 性涼,味甘。唐代食醫孟詵說它利五臟,通腸胃熱《本草求真》中還指出:菠菜既滑且冷,而味又甘,故能入胃清解,而使其熱與毒盡從腸胃而出矣。所以,熱性胃痛者宜多食常食之。 苦瓜 - 性寒,味苦,苦能健胃,寒能清火。 《滇南本草》中曾介紹:“治胃氣疼:苦瓜煅為末,開水下。”凡屬熱性胃痛之人,食之為宜。 豆腐 - 性涼,味甘,有清胃熱作用。 《食鑑本草》中記載:“豆腐寬中益氣,和脾胃,下大腸濁氣,消脹滿。”《本草求真》中還說:“治胃火沖擊,內熱鬱蒸,症見消渴、脹滿。”故凡胃熱作痛、脹滿口渴者,食之最宜。 蕹菜 - 性寒,味甘,有清胃通便作用。 《陸川本草》中曾有記載:“蕹菜,治腸胃熱,大便結。”所以,熱性胃痛者,宜常食之。 蘆根 - 性寒,味甘,有清胃熱的作用。 《唐本草》中早有記載:“療嘔逆不下食,胃中熱。”《本草經疏》亦云:“火升胃熱,則反胃嘔逆不下食及噎噦不止,蘆根甘寒除熱安胃,亦能下氣,故主之也。”凡因胃熱所致的胃痛嘔逆者,食之尤宜。 麥門冬 - 性寒,味甘微苦,熱性胃痛者宜食之。正如《本草新編》中所說:“麥門冬,清胃中之邪熱。熱熾於胃中,熬盡其陰,不用麥冬之多,則火不能息矣。 此外,熱性胃痛者還宜吃茼蒿、金針菜、 馬蘭頭、慈姑、 菜瓜、 茭白、 綠豆、梨子等涼性清胃食品。【P395】 氣虛胃痛者宜食物品有。 糯米 - 性溫,味甘,能補中益氣、暖脾胃,糯米煮粥食用,最養胃氣。正如《醫藥六書藥性總義》所云:“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對氣虛胃痛之人尤為適宜。 梗米 - 俗稱大米。能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適宜氣虛胃痛者煮粥食用。明•李時珍認為:“粳米粥,養腸胃。”清代著名食醫王孟英還說:“有一種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時加入之,香美異常,尤能醒胃。” 西穀米 - 能溫中健脾養胃、治脾胃虛弱及消化不良。西米煮成黏稠的稀粥食用,對氣虛胃痛者尤為適宜。 《柑園小識》亦云:“西穀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 大棗 - 性溫,味甘,可補脾和胃、益氣。唐代著名食醫孟詵指出:“大棗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或用大棗煎服。或同粳米煮粥,對氣虛胃痛之人均為適宜。 黃芪 - 善能補中益氣。亦善治脾胃虛弱,凡氣虛胃痛者,均宜選用黃芪 30~50 克,同大棗 10~15 個,煎湯服食。若食後覺脹,可用橘子皮少許,泡茶飲之即解。【P396】 黨參 - 是中醫最為常用的健胃補氣藥,可單用黨參15~20克,與大棗 5~7個煎服。 猴頭菇 - 性平,味甘,有健胃、補虛及抗癌作用。凡中醫辨證屬氣虛胃痛者宜食之,包括西醫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竇炎、胃下垂等,常食頗多裨益。 香蕈 - 又稱香菇。性平,味甘,有益胃氣的功效。 《日用本草》中說它“益氣,不飢”。 《本經逢原》亦云:“大益胃氣。”《本草求真》還說:“香蕈,食中佳品,味甘性平,大能益胃助食,中虛服之有益。”故凡氣虛胃痛之人宜常食之。 南瓜 - 甘溫益氣食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南瓜,補中益氣。”因此,氣虛胃痛之人,適宜經常食用南瓜,並當注意煮熟後趁熱服食,切忌冷食,否則易引起泛吐酸水。 菱 - 《隨息居飲食譜》中說:鮮者甘冷,熟者甘平。煮熟食之,有益氣健脾作用。 《別錄》說“主安中補臟”。 《滇南本草圖說》認為可以“醒脾,緩中。”氣虛胃痛之人,適宜用菱角煮熟食用。或將老菱製成菱粉服食,《綱目拾遺》中記載:“菱粉補脾胃,健力益氣。” 飴糖 - 性溫,味甘,有緩中補虛作用。 《千金•食治》中說它“補虛冷,益氣力。”唐•孟詵認為能“補虛,健脾胃氣【P397】”。《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也介紹:“慢性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痛不止,面色蒼白,脈遲:飴糖1~2匙,溫水化服,有緩解胃痛之效。 ”氣虛胃痛者宜食之。 此外,氣虛胃痛者還宜常食扁豆、山藥、 大麥、牛奶、番薯、花生、櫻桃、太子參等。 陰虛胃痛者宜食物品有。 烏梅 - 性溫,味酸。中醫認為“酸甘化陰”,對胃陰不足的胃痛之人,適宜用烏梅與甜食一同服用。民間常以烏梅 12 克,加冰糖15 克,煎水當烏梅湯飲用。或用烏梅3~5枚,大棗5~7枚,水煎服。 《食物療法》中還介紹:“治胃疼:烏梅2個,大棗3個,杏仁7個,混合一起搗糊,用開水送下。” 番木瓜 - 性平,味甘,能健脾胃,助消化,治胃痛。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木瓜含有兩種生物酶,一為木瓜蛋白酶, 可分解蛋白質為氨基酸,一為脂肪酶,能分解脂肪。尤其對胃陰不足,胃酸缺乏的胃痛病人,食之頗宜。 《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介紹:胃病,消化不良:番木瓜生吃或煮食均可,或用乾粉,每服3-6克,1日2次。 番茄 - 《陸川本草》中記載:“性味甘酸微寒,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慾不振”陰虛胃痛,口常覺乾者,食之尤宜。可用紅熟的生番茄同綿白糖拌勻食用,也可用番茄汁同土豆汁各半杯,混合後飲用,早晚各1次。 麥門冬 - 《本草正義》中指出:“麥冬,其味大甘,膏脂濃郁,故專補胃陰,滋津液,本是甘藥補益之上品。”古方玉竹麥門冬湯,專“治燥傷胃陰”,是用麥門冬配合玉竹、沙參、甘草水煎服,對陰虛胃痛者頗宜。也可用麥門冬配合枸杞子,各6~10克,煎水代茶飲。 沙參 - 性涼,味甘淡。 《飲片新參》中認為北沙參“養肺胃陰”。陰虛胃痛者宜食之,可用北沙參10克,配合石斛6克,冰糖15 克,煎水代茶飲。【P398】 白木耳 - 又稱銀耳。性平,味甘淡,有滋陰、養胃、生津、益氣作用。凡屬陰虛胃痛,口中覺乾者,宜用銀耳同大棗、冰糖,燉至極爛,趁熱空腹食用。 檸檬 - 能生津養胃,酸甘化陰。 《綱目拾遺》中記載:“醃食,下氣和胃。”適宜胃陰不足、胃酸缺乏、 胃部嘈雜疼痛、口常覺乾者。 《粵語》中云:“檸檬,二、三月熟,味極酸。當熟時,人家競買,以多藏而經歲久為尚,汁可代醋。” 酸石榴 - 性涼,肉果酸甜,有清熱 、健胃作用,對於胃陰不足所引起的食慾不振和胃脘嘈雜隱痛之人,食之頗宜。 蜂蜜 - 性平,味甘,有補中、潤燥、止痛作用。據《現代實用中藥》介紹:“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蜂蜜50克,生甘草 10克,陳皮6克,水適量,先煎甘草、 陳皮去渣,沖入蜂蜜1日3次分服。”這對辨證屬中醫陰虛胃痛之人尤宜。 此外,陰虛胃痛者還宜服食桑椹子、西洋參、枸杞子、 草莓、葡萄、鳳梨、李子、海棠 、牛奶、羊奶及酸醋等。 氣滯胃痛者宜食物品有。 楊梅 - 可供生啖,或醃食。 《中國藥植圖鑑》稱:“對心胃氣痛有效。”《泉州本草》有一法:“治胃腸脹滿:楊梅醃食鹽備用,越久越佳,用時取數顆泡開水服。 橘皮 - 適宜用鮮橘皮或乾橘皮適量,開水沖泡當茶飲,能行氣止痛。 柚子 - 有下氣快膈化痰,芳香健胃消食的作用,適宜胃部氣滯作脹、 疼痛、消化不良者食用。 佛手 - 取鮮佛手 12~15 克(乾的 6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有芳香理氣、健胃止痛作用,對肝胃氣痛者最宜。 蘿蔔 - 能健胃消食、順氣化痰,適宜氣滯胃痛者煎水喝。或用鮮蘿蔔搗汁 1小杯,燉熱服。 玫瑰花 - 可將玫瑰花曬乾或陰乾後,研細。每次 I~1.5克,開水沖服。適宜肝胃氣痛之人,有疏肝行氣止痛作用。 砂仁 - 是一種辛香調味品,有芳香性健胃理氣作用。氣滯胃痛者用砂仁 2~3 克,搗碎後滾開水泡茶飲,有下氣止痛,寛胸膈,疏氣滯,化宿食的效果。 苦瓜 - 俗稱癩葡萄。 《滇南本草》載:“治胃氣痛,苦瓜煅為末,開水下。” 紫蘇 - 辛溫調味品,有理氣散寒作用。明•李時珍說它“行氣寬中,溫中止痛。”《本草匯言》也認它,紫蘇“散寒氣,寬中氣,化痰氣,乃治氣之神藥也。”故氣滯胃痛者宜食之。 金橘 - 性溫,味辛甘,有理氣化痰的功效。 《本草綱目》中說:金橘“下氣快膈,皮尤佳。”《中國藥植圖鑒》亦說:“治胸脘痞悶作痛,食慾不佳。 ”胃痛之人緣於氣滯者,食之尤宜,或泡茶飲用。 此外,氣滯胃痛之人還宜吃刀豆、檸檬花、葡萄、荔枝、柑、荸薺、山楂、青菜、蘿蔔纓、芹菜、冬瓜、白荳蔻等。 食積胃痛者宜食物品有。 檳榔 - 性溫,味苦辛,有破積下氣作用。 《現代實用中藥》則認為它有“健胃作用”。故食積胃痛者尤宜食之。正如《本草綱目》中所說:“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P400】氣滯胃痛者食之亦宜。 《用藥心法》中曾說:“苦以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下行。”故氣滯胃痛或食積胃痛,胃脘脹滿者皆宜服食。然只宜暫用 ,不可久服。 荸薺 - 有消積化痰作用。 《本草彙編》中就曾指出:“消宿食,飯後宜食之。”《日華子本草》亦說:“開胃下食。 ”《本草再新》也認為:“消積化痰,破積滯。”凡飲食過飽,食積不消的胃痛之人,食之最宜。 蕎麥 - 性涼,味甘,有開胃寬腸、下氣消積的作用。 《本草綱目》中說它能“降氣寬腸,磨積滯。”《隨息居飲食譜》中還介紹:“蕎麥,羅面煮食,開胃寬腸,益氣力,磨積滯,與蘿蔔同食良。”凡因食積胃痛者,食之頗宜。 蘿蔔子 - 性平,其消積行氣之力勝於蘿蔔。 《滇南本草》中說:“下氣寬中,消膨脹,攻腸胃積滯。”《本草綱目》亦云:“消食除脹,止氣痛。”《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還說:“蘿蔔子,無論或生或炒,皆能順氣開鬱,消脹除滿。”所以,對於食積胃痛和氣滯胃痛者,食之皆宜。 山楂 - 能消食積,尤其能消化肉積。 《本草綱目》中就記載:“化飲食,消肉積。”元代名醫朱丹溪曾說:“山楂能克化飲食。”《本草經疏》亦云:“大抵其功長於化飲食,健脾胃,行結氣,消瘀血。”所以,對食積胃痛和瘀血胃痛者,皆宜食之。可用生山楂、炒麥芽各10克,水煎服。或用焦山楂 10 克,研末加適量紅糖,用開水沖服。 楊梅 - 性溫,味甘酸,有和胃消食、生津解渴的作用。尤其是酒席宴會過食傷胃、引起食積胃脘脹滿疼痛之人【P401】,食之最宜。唐•孟詵曾說:楊梅“能滌腸胃”。 《開寶本草》亦云:“主去痰,止嘔噦,消食下酒。”《中國藥植圖鑑》還說它“治心胃氣痛有效。”《泉州本草》中介紹一法:“治胃腸脹滿:楊梅醃食鹽備用,越久越佳,用時取數顆泡開水服。” 石榴 - 性溫,味酸。晉人潘岳《安石榴賦》中說:“禦飢療渴,解酲止醉。”《隨息居飲食譜》亦云:“解渴,醒酲。”《廣州植物誌》也認為石榴“可治胃病”。《食物療法》一書中還介紹“治消化不良:酸石榴1個,連子一齊嚼爛食下。”故對酒食過飽的食積胃痛之人,食之尤宜。 金橘 - 有理氣、解鬱、化痰、醒酒的作用。 《隨息居飲食譜》中說:“醒脾,辟穢,化痰,消食。”因此,對食積胃痛,脘悶作脹者,適宜選用金橘煎水代茶飲 ,或嚼食金橘餅亦佳。 鍋焦 -《本草綱目拾遺》中指出:鍋焦能“補氣,運脾,消食。”也就是說,鍋焦有消食健胃之功。食積胃痛者宜用鍋巴炒焦後 ,煎水當茶飲。也可用鍋焦50克,山楂30克,橘皮 6克煎湯喝。 大麥芽 - 能消食、和中、下氣,故食積不消,胃脘脹痛者宜食之。 《滇南本草》中就曾指出:“大麥芽寬中,下氣,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消胃寬膈。”明•李時珍還說它“消導米麵諸果食積。” 蘿蔔 - 性涼,味辛甘,有消積滯、下氣寬中的作用。 《本草綱目》中就曾記載:蘿蔔“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日用本草》中還說:“熟食之,化痰消谷;生啖之,止渴寬中。”凡因食積不消引起的胃脘脹滿作痛者,無論生食熟食,均頗適宜。 胡蘿蔔 - 性平,味甘,有健脾、化滯的作用。 《日用本草》說它“寬中下氣,散胃中邪滯。”《本草綱目》亦云:“胡蘿蔔利胸膈腸胃,令人健食。”對食積胃痛之人,生食或煮食之皆宜。【P402】 茶葉 - 性涼,味苦甘,有消食化痰之功。 《唐本草》中早有記載:“主下氣,消宿食。”明 •李時珍亦說“茶苦而寒,兼解酒食之毒。...….…能滌腸胃一切垢膩。”凡因酒食過飽而致胃脘作脹作痛者,宜用茶葉泡後頓飲,起到消油膩除脹痛的作用。 此外,食積胃痛者還宜吃蘿蔔纓、豇豆、穀芽、佛手柑、 萵苣等。 血瘀型胃痛者宜食下列食物。 藕 - 有涼血、散瘀作用。 《藥性論》中記載:“藕汁,能消瘀血不散。”《本草經疏》亦說:“藕,生者甘寒,主消散瘀血。”對於血瘀型胃痛之人,宜常食之。 山楂 - 性徵溫,味酸甘,有散瘀血的作用。寧原《食鑑本草》中說:“化血塊,氣塊,活血。”《本草經疏》亦云:“山楂能入脾胃消積滯,散宿血。”《醫學衷中參西錄》還指出:“山楂,若以甘藥佐之,化瘀血而不傷新血。 ”故凡胃痛日久,瘀血作痛者,食之尤宜。 菠菜 - 《本草綱目》中說它“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中。”《陸川本草》也說菠菜能“入血分,生血、活血、止血、去瘀。”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認為菠菜能“通腸胃,潤燥活血。”因此,血瘀胃痛者,宜常食之。【P403】 黑木耳 - 性平,味甘。既是營養豐富的食品,同時又有滋養益胃 和血養營的藥用。 《隨息居飲食譜》中還認為,黑木耳能“補氣耐飢,活血,治跌僕傷。”《藥性論》中還說,木耳“能治風,破血,益力。”因此,血瘀型胃痛者食之頗宜。 赤砂糖 - 俗稱紅糖。性溫,味甘,中醫認為紅糖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醫林纂要》中說:紅糖“暖胃,去瘀,活血”《本草求真》亦云:砂糖“能行血化瘀”。《隨息居飲食譜》中還說:赤砂糖“散寒活血,舒筋止痛”。所以,血瘀型胃痛者宜食之。 香醋 - 性溫,味酸苦,有散瘀、止血作用。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它“散瘀血”。 《本草備要》還說“散瘀,下氣消食,開胃氣”。所以,血瘀型胃痛者宜在燒菜時加些酸醋。 此外,血瘀型胃痛之人還宜吃些猴頭菇、包菜、栗子、 當歸等。

忌食物品


寒性胃痛忌食下列食物。 獼猴桃 - 性寒,味甘酸。 《開寶本草》中指出:“冷脾胃。《中藥大辭典》也說:脾胃虛寒者慎服。〞凡胃寒痛者當忌。 甘蔗 - 性寒,味甘。雖有清熱生津作用,但胃寒之人則不宜食。 《本草經疏》中明確告誡:“胃寒嘔吐者忌之”。故凡胃痛屬寒者當忌食甘蔗。 蒓菜 - 性寒,味甘。 《本草匯言》中記載:“蒓菜涼胃,⋯不宜多食久食,恐發冷氣,困脾胃,亦能損人《醫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凡胃寒疼痛者應忌食之 西瓜 - 性大涼,能清胃火。 《滇南本草》說它能“治一切熱症”,素有“天生白虎湯”之稱。 《中藥大辭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故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P404】 茭白 - 俗稱茭瓜,唐代著名食醫孟詵曾指出:“茭白寒,性滑,發冷氣,滑中,不可多食。”《本草匯言》亦說:“脾胃虛冷者勿食。”因此,寒性胃痛者宜忌之。 麥門冬 - 性寒,故寒性胃痛者忌食。正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早有告誡:“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 柿子 - 性大涼,味甘澀,寒性胃痛之人切忌服食。 《本草經疏》中早有告誡,“…素有寒積、感寒腹痛、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 ”尤其不得與螃蟹一同食用。 香蕉 - 性涼,味甘。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還說它“甘,大寒。”凡有寒性胃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則食後即感胃冷不適,甚則立即引起胃痛發作,故當忌之。 苦瓜 - 苦寒食品,胃寒疼痛之人法當忌食《滇南本草》中曾說:脾胃虛寒者,食之令人吐瀉腹痛。 梨 - 性涼水果,胃寒疼痛者,切忌多食。誠如《本草經疏》中告誡:“⋯⋯腹痛冷積,胃冷嘔吐,法咸忌之。 ”再如《增補食物秘書》、《飲食須知》等也都有“多食令人寒中”的記載,故胃寒痛者勿食生梨。【P405】 荸薺 - 甘寒之物,能清胃熱,但寒性胃痛者則當忌食。正如唐代食醫孟詵所說:“有冷氣,不可食。”清代食醫王孟英也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中氣虛寒者忌之。” 甜瓜 - 俗稱香瓜。性寒,味甘。 《孫真人食忌》中早己告誡:“甜瓜動冷疾”,《食療本草》中也指出:“動宿冷病”。凡平素胃寒之病者,切不可食,否則容易引起胃痛發作。 此外,寒性胃痛者還應忌食綠豆、柿餅、生番茄、竹筍、瓠子、生菜瓜、海帶、生萵苣、生蘿蔔、生藕、生黃瓜、生地瓜、金銀花、菊花,薄荷、鴨蛋、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馬蘭頭、冷茶以及各種冷飲、冰鎮食品,性涼生冷的食品會使胃寒疼痛加劇。 熱性胃痛者忌食物品有。 胡椒 - 性熱,味辛,胃寒證宜食,胃熱證忌之。 《隨息居飲食譜》中就曾指出:“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本草綱目》亦說:“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腸胃寒濕者宜之,熱病人食之,動火傷氣,陰受其害。”所以,不僅熱性胃痛者忌食,病屬陰虛胃痛者也不宜服。 花椒 - 又稱川椒、蜀椒。性溫,味辛。明代藥學家李時珍曾說:“椒,純陽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氣溫以熱。”故熱性胃痛之人法當忌食。正如《本草經疏》所說:“肺胃素有火熱,嘈雜醋心,嘔吐酸水,咸不宜用。” 茴香 - 無論大茴香(即八角茴香),還是小茴香,熱性胃痛者皆不宜食。 《本草經疏》中說:“胃腎多火,得熱則嘔者勿服。”《得配本草》中也告誡:“肺、 胃有熱者禁用。” 丁香 - 性溫,味辛。 《得配本草》中雖說:“丁香溫能和胃”,但胃熱疼痛嘔逆之人則忌食。正如《本草經疏》所言:“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龍眼肉 - 俗稱桂圓。甘溫果品,胃熱當忌。 《本草匯言》中指出:“甘溫而潤,恐有滯氣,如胃熱有痰有火者,又非所宜【P406】。 ”《藥品化義》還說:“甘甜助火,亦能作痛。 ”因此,熱性胃痛者,應當忌食。 白荳蔻 - 辛溫芳香調味食品,但胃熱疼痛者忌之。正如《本草備要》所言:“肺胃火盛者禁用。”《本草經疏》也說:“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咸忌之。” 此外,熱性胃痛者還應忌食辣椒、桂皮、草荳蔻、生薑、砂仁等。若誤食這類辛辣溫熱食物,更會助長胃熱,加重病情。 氣虛胃痛者應當忌食下列食物。 蘿蔔 - 性涼,味甘辛。雖能化積消滯,但屬破氣耗氣之物,久食則損傷正氣和胃氣,故氣虛胃痛之人應當忌食。其子名蘿蔔子,藥名叫萊菔子,破氣耗氣之力更勝。 《本草從新》中告誡:“虛弱者服之,氣喘難布息。”《中藥大辭典》中指出:氣虛者慎服。蘿蔔的莖葉,俗稱蘿蔔纓,民間亦作蔬菜食用,也有消食理氣之功。《飲片新參》說:氣虛血弱者禁用。故凡氣虛胃痛者也應忌之。 山楂 - 消積耗氣食品,多食久食則傷胃氣,如《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多食耗氣,虛病後忌之。”元代名醫朱震亨還指出:“山楂,大能克化飲食,…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髮之氣也。”所以,氣虛胃痛者尤當忌食。 檳榔 - 是為破氣耗氣的南方果。正如《本草蒙筌》中所說:“檳榔,久服則損真氣。”《本草正》亦云:“其破氣極速。 ”正因如此,《本草經疏》早有告誡:“病屬氣虛者忌之,中氣不足,⋯悉在所忌。 ”氣虛胃痛之人切不可食。 金橘 - 性溫,味辛甘,能理氣、化痰、消食,但久食多食則有耗氣破氣之弊。因此,只適宜食積胃痛之人服食,而氣虛體弱胃痛者法當忌之。由金橘用糖醃壓餅叫金橘餅,氣虛胃痛者也不宜多食。 柿子 - 大涼果品,多食傷胃。 《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凡中氣虛寒,⋯皆忌之。”胃氣虛弱之人多表現出虛寒性胃痛,食之有弊無利,慎之慎之。 薄荷 - 性涼味辛,《本經逢原》中指出:“多服久服,令人虛冷。”《本草從新》也曾告誡:“辛香伐氣,虛者遠之。”故凡體弱氣虛胃痛者,切不可多食久服。 胡椒 - 大辛大熱之品,耗氣散氣食物。清代醫家王士雄認為,胡椒有“多食耗氣”之弊。元代名醫朱丹溪也曾說過:“胡椒性燥,食之快膈。⋯⋯久則氣大傷,凡病氣疾人,益大其禍也。”對於氣虛胃痛者,不食為宜。 此外,氣虛胃痛者還應忌吃荸薺、苦瓜、蠶豆、茭白、荳蔻、白荳蔻、麥冬等破氣耗氣、寒涼傷胃之物。 陰虛胃痛者忌食下列食物。 桂皮 - 辛溫調味食品,尤易助火傷陰。中醫認為,陰虛生內熱。 《四川中藥誌》指出:“陰虛有火者忌服。”對於胃陰不足引起的胃痛,忌食辛辣助火的桂皮及肉桂。 草荳蔻 - 性溫,味辛,屬溫燥傷陰的調味食品。 《本經逢原》中說:“陰虛血燥者忌之。”《中藥大辭典》中也指出:“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者忌服。”陰虛胃痛之人久食多食,更傷耗胃陰,故當忌食。 生薑 - 為性溫、 味辛的常食調味品,有溫胃、 暖胃散寒作用,但易傷胃陰。如《本草經疏》中認為:“久服損陰。”《隨息居飲食譜》也指出:“內熱陰虛忌之。”生薑曬乾或烘乾後,稱之為乾薑,更加辛熱溫燥,對於陰虛胃痛之人,均當忌食。【P408】 蓽撥 - 為大辛大熱的調料食品,有辛熱耗散胃陰之弊。 《本草衍義》中還認為“多服走洩真氣”,故凡胃陰不足,胃脘嘈雜疼痛,口乾無舌苔者,不宜服食。 此外,陰虛胃痛者還應忌食辣椒、胡椒、花椒、茴香、 丁香、 砂仁、蓽澄茄、荔枝、檳榔、紅參、蘿蔔、鍋巴、紫蘇等辛溫香燥傷陰耗氣之物。 氣滯胃痛和食積胃痛者忌食下列食品。 糯米 - 雖有補中益氣作用,但對氣滯胃痛或食積胃痛之人來說,則當忌食。因難以消化,更不宜做成糯米糕米團食用。正如《本經逢原》中所言:“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栗子 - 補腎果品,尤難消化,故氣滯食積胃痛之人不宜服食。唐代食醫孟詵就曾說過:“栗子蒸炒食之令氣擁。”《得配本草》亦說:“多食滯脾戀膈。”清•王孟英亦云:“痞滿,疳積,病人不飢,並忌之。”尤其是兒童食積胃痛時,尤當忌食。 《本草衍義》中告誡:“小兒不可多食,生者難化,熟則滯氣隔食,往往緻小兒病。” 大棗 - 甘甜壅滯果品,胃有積滯,或氣滯脹滿疼痛之人切不可食。 《醫學入門》中指出:“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本草匯言》也認為“胃痛氣閉者忌之”。凡氣滯胃痛和食積胃痛者誤食大棗,則胃痛脹滿益甚。 龍眼肉 - 補益脾胃乾果,但有滋膩壅滯礙胃之弊。正如《本草匯言》所說:“甘溫而潤,恐有滯氣。”《藥品化義》亦云:“甘甜助火,亦能作痛,⋯⋯中滿嘔吐及氣膈鬱結者,皆宜忌用。”對氣滯食積胃脘痞滿脹痛者,法當忌食。 蠶豆 - 性平,味甘,入脾胃經。雖有益氣健脾作用,但氣滯胃痛和食積胃痛之時食之,則難以消化,此時忌吃為妥。正如《本經逢原》所說,性滯,中氣虛者食之,令人腹脹。【P409】 芡實 - 俗稱雞頭果。質黏味澀。根據《隨息居飲食譜》中的經驗:“氣鬱痞脹,食不運化皆忌之。”對於食積氣滯胃院痞滿作痛之人,暫不宜食。 番薯 - 即山芋。 《綱目拾遺》中說:“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對氣滯 胃痛之人,食之脹痛益甚,故當忌之。 人參 - 大補氣血,能補中益氣,只宜虛證, 實證、熱證則忌服。氣滯胃痛和食積胃痛者均為實證,故當忌之,誤服則胃脘更加脹滿作痛。 黃芪 - 補氣之物,氣虛人宜用,氣滯脹滿者勿服。 《本草經疏》中早有告誡:“胸膈氣悶,腸胃有積滯者勿用。凡胃痛屬食積氣滯痞滿脹痛之人,法當忌之。 黃精 - 性平,味甘,質潤滋膩礙胃。如《本草便讀》中說:“黃精,為滋膩之品,久服令人不飢,⋯⋯恐其膩膈也”《得配本草》中也指出:“氣滯者禁服。”因此,對氣滯胃痛以及食積胃痛者,切不可食。 此外,氣滯胃痛和食積胃痛者還應當忌食豌豆、黃豆、海松子、柏子仁、胡桃仁、雞蛋、鴨蛋、麥冬、甘草等難以消化、壅滯黏膩食品。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血遇寒則凝,得熱則行。對於血瘀胃痛之人,應當忌食一切生冷性寒之物,諸如生荸薺、生地瓜、生黃瓜、生山芋、生蘿蔔、香蕉、 柿子、 西瓜、苦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