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而且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一般不帶膿血,腹痛或有或無。腹瀉可分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急性腹瀉者大多為腸道感染所致,慢性腹瀉多為腹瀉反復發生,或遷延數月至數年,經久不愈,其病因較複雜。西醫多分為慢性炎症性腹瀉,如慢性腸炎、 腸結核;吸收不良性腹瀉;功能性腹瀉,如腸功能紊亂,過敏性結腸炎,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肝、膽、胰腺疾病引起的腹瀉等。中醫稱腹瀉為“泄瀉”。通常分為寒濕(風寒)型泄瀉、濕熱(暑濕)型泄瀉、傷食型泄瀉、脾虛型泄瀉、 陽虛型泄瀉、肝脾不調型泄瀉。
宜忌原則
無論急性腹瀉或是慢性腹瀉,都應盡可能地查明病因,然後針對病因積極治療。同時,注意飲食宜忌,分別類型而對症調理。 寒濕(風寒)型泄瀉者,多因受了風寒或寒濕之邪,導致泄瀉清稀便,伴有腹痛腸鳴,或肢體酸痛之症。宜吃溫中散寒,祛風化濕的食品,忌吃生冷油膩,性寒黏糯之物。【P416】 濕熱(暑濕)型泄瀉者,多發生於夏秋之際,腹痛即瀉,瀉下臭穢,肛門有灼熱感,糞色黃褐,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而厚膩。宜吃清熱化濕或淡滲利濕之物,忌吃辛辣溫燥,黏糯滋膩食品。 傷食型泄瀉者,多因宿食停滯,食物不化而腐敗,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腹痛減輕,痞悶暖氣,舌苔垢濁。宜吃消食化積導滯食品或清淡之物,忌吃葷腥油膩辛熱溫燥食品。 脾虛型泄瀉者,是因脾胃氣虛,消化吸收功能薄弱,大便時溏時瀉,水穀不化,不思飲食,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宜吃補氣健脾食物,忌吃生冷傷胃、耗氣破氣之品。 陽虛型泄瀉者,多屬脾腎陽虛,命門火衰,表現為黎明前腸鳴即瀉,瀉後則安,腹部畏寒,下肢覺冷。宜吃熱性溫暖食品,忌吃寒性生冷之物。 肝脾失調型泄瀉者,每因憤怒,即發生腹痛泄瀉,平時常有胸脅痞悶,噯氣食少。宜吃疏肝健脾之物,忌食葷腥油膩之品。
宜食物品
各種腹瀉病人,宜選擇服食以下物品。 糯米 - 適宜脾虛泄瀉者服食,有補中益氣止瀉的作用。唐代食醫孫思邈稱:“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可用糯米配蓮子、大棗、淮山藥煮粥,加適量紅糖服用。或用《劉長春經驗方》:“治久瀉食減:糯米一升,水浸一宿,瀝乾,慢炒熟,磨篩,入懷山藥一兩。每日清晨用半盞,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許,以極滾湯調食,大有滋補。 扁豆 - 有健脾和中與消暑化濕兩大功用,所以,既適宜脾虛型腹瀉,又適宜暑濕型泄瀉。凡脾氣虛弱所致的腹瀉,可用炒扁豆15克,山藥15克,茯苓10克,炒白朮10克,一同煎水內服,功效更為顯著。或用白扁豆,山藥同大米煮粥服食亦佳。對暑濕泄瀉者,宜用生白扁豆 30~60 克,煮汁分2~3 次食用。【P417】或用白扁豆研粉,每次服 12 克,1日3~4 次,溫水送服。也適宜選用扁豆花 15~20克,水煎服。 蘋果 - 有治療輕度腹瀉和便秘的作用。治療腹瀉時,只吃蘋果泥,不吃其他東西,一兩天內即可恢復正常。因為蘋果中含有鞣酸和有機酸,兩者有收斂作用。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曾經稱蘋果為“整腸止瀉劑”,認為用其乾燥粉劑,止瀉效果尤佳。並介紹一方:“治慢性腹瀉,神經性結腸炎,腸結核初期:蘋果乾粉15克,空腹時溫水調服,1日 2~3次。 荔枝 - 能補脾益血,又能壯陽益氣,故適宜脾虛泄瀉和陽虛腹瀉之人食用。可用荔枝乾果7個,大棗5個,水煎服,治療脾虛久瀉症。 《泉州本草》中介紹:“治老人五更瀉:荔枝乾,每次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連服三次;配加山藥或蓮子同煮更佳。” 石榴 - 善治滑瀉久泄,適宜慢性腹瀉和久瀉不愈之人。可用酸石榴適量搗汁飲用,或每日2~3次,每次吃 1~2個。石榴皮止瀉效果比石榴果實更佳,可用石榴皮 15~20克,水煎後加紅糖適量,1日2次,飯前服。也可將石榴皮曬乾研末,每日早晨服6克,加紅糖適量,米湯送服。 烏梅 - 有收斂止瀉之功,適宜久瀉不癒者食用。可用烏梅9克,用訶子 15 克,煎濃湯,飯前空腹飲用,每日2次。 芡實 - 性味甘澀,功在補脾止瀉,適宜脾虛之人大便泄瀉者食用。 《食物中藥與便方》介紹一法:“慢性泄瀉(包括慢性腸結核,五更泄瀉等):芡實、蓮肉、淮山藥、白扁豆等分,磨研成細粉,每次30~60克,加白糖蒸熟作點心吃。”也可單用芡實研粉【P418】,每次 30克,同粳米早晚煮成稀粥服食。 栗子 - 有養胃健脾止泄瀉的作用。明•李時珍曾介紹:“煨栗:有人內寒,暴瀉如注,令食煨栗 20~30 枚,頓愈。” 蓮子 - 性味甘澀,能補脾澀腸,故適宜脾虛久瀉之人食用。選用蓮子(去心),芡實(去殼)各60克,鮮荷葉(手掌大)1塊,以適量糯米煮粥,亦可加砂糖適量服,對脾虛便溏者尤宜。這是近代名老中醫葉橘泉的經驗。 榛子 - 能益氣力、補脾胃。用榛子仁,炒焦黃,研細末,每次1匙,每日2次,空腹以紅棗湯調服,適宜脾虛型泄瀉者食用。 山藥 - 功在健脾,適宜脾虛型泄瀉者經常服食。據《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一女,五歲,秋日為風寒所束,心中發熱,醫者不知用辛涼表散,而純投苦寒之品,致脾胃受傷,大便滑下,食山藥粥,旬日而愈。”除煮粥外,常吃山藥糊亦宜。 《山東省中醫驗方彙編》第一輯中介紹:“用山藥半生半炒為末,不滿1歲的每次3克,2~3歲用6 克,每日服2次,小米湯調糊食用,適宜小兒長久腹瀉者。”葉橘泉老中醫也有一法:用山藥250 克,蓮子、芡實各 120克,共研細末,每次以2~3 調羹,加白糖適量,蒸熟作點心吃,每日 1~2次,連續服用,適宜脾虛腹瀉,慢性腸炎,消化及吸收不良者食用,頗為有效。 莧菜 - 性涼清熱,適宜濕熱(暑濕)型泄瀉者食用,包括夏季急性腸炎腹瀉之人,均宜服食。但對慢性脾虛或陽虛之腹瀉,不宜服用。選用新鮮莧菜葉 60克,煎水頻飲。 馬齒莧 - 性寒,味酸,能清熱解毒,只適宜濕熱(暑濕)型腹瀉者服食。可用乾馬齒莧60~90克,或鮮品 100~150 克,同乾扁豆花 10~12克,或鮮者 15~20 克,水煎代茶頻飲。【P419】 胡椒 -《本草綱目》云: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腸胃寒濕者宜之。 所以,凡屬寒濕(風寒)型腹瀉之人,宜食胡椒。可用白胡椒、生薑、紫蘇各 3克,水煎服,十分有效。 蓽撥 - 是一種芳香調味品,能溫中散寒,適宜寒濕(風寒)型泄瀉者食用。可單用蓽撥2~3克,水煎代茶飲。 花椒 - 適宜陽虛型腹瀉和寒濕(風寒)型腹瀉。 《本草綱目》云:“花椒,純陽之物,散寒除濕,補右腎命門,止泄瀉。一婦年七十餘,病瀉五年,百藥不效,予以感應丸五十丸投之,大便二日不行,再以平胃散加椒紅、茴香、棗肉為丸與服,遂廖。”所謂椒紅,是指花椒的果皮呈紅色者而言,因色紅者為佳。可用椒紅60 克,炒後研末,每日服3次,每次服2~3 克,濃米湯送服。 肉桂 - 適宜陽虛型腹瀉。肉桂能補元陽、暖脾胃,對陽氣不足、腹冷泄瀉者尤宜。可用肉桂研末,每日早晚各用2~3克,調入稀粥內服食或用肉桂 3~5克,紅糖 10~15 克,水煎去渣,分2次溫服。 林檎 - 俗稱花紅。性平,味酸甜,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如《食療本草》中說它“主谷痢”。 《本草拾遺》認為它“主水痢”,實際上都是腹瀉便溏之症。 《食醫心鏡》中還介紹:“治水痢【P420】:林檎半熟者十枚。以水二升,煎服一升,和林檎空心食。 ”對急慢性水瀉便稀者尤為適宜。 草莓 - 有清暑解熱、生津止渴和利水止瀉的作用。尤其是夏季大便水瀉者,食之最宜。中醫稱此法為“利小便而實大便”。 《食物中藥與便方》中就曾介紹:“夏季腹瀉:草莓適量煎水飲服,有止瀉之效。〞 無花果 - 性平味甘無毒,它既能潤腸通便,又能健胃止瀉。如汪穎《食物本草》中就曾說它“開胃,止瀉痢。”《雲南中草藥》也認為:無花果健胃止瀉祛痰理氣。治消化不良,腸炎,痢疾。 《湖南藥物誌》中還介紹:“治久瀉不止:無花果五至七枚,水煎服。 ”因此,對脾虛腹瀉者,宜食之。 人參 - 為甘溫益氣之品,有健補脾胃之功。正如《主治秘要》所言:“人參補元氣,止瀉。”也就是說,凡脾虛型腹瀉,尤其是慢性久瀉,食之最宜。也包括慢性脾虛久痢之人,皆宜食之。 鍋巴 - 又稱鍋焦,為燒乾飯時所起的焦鍋巴。 《綱目拾遺》認為它能“補氣,,運脾,消食,止泄瀉。”故對慢性脾虛型泄瀉和傷食型泄瀉頗為適宜。 《梁侯瀛集驗良方》中介紹:“治老幼脾虛久瀉不愈;鍋焦、蓮肉、 白糖各 120 克,共和勻,每服三、五匙,日三次,空腹服。” 高梁 - 又稱蘆粟。 《本草綱目》認為它“溫中,澀腸胃。”《四川中藥誌》說它“益中,止瀉。 ”民間有用於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泄瀉,對此,有報導說,用高梁置鍋中炒至黃褐色,有香味時取出放冷。每天3-4次,每次2-3克,治療104 例,結果 100例多在服食 6次以內而愈。【P421】 蠶豆 - 性平,,味甘,有健脾利濕的作用。 《本草從新》認為,蠶豆“補中益氣,澀精,實腸。”所以,脾虛腹瀉之人,食之頗宜。 生薑 - 性溫味辛,有溫中散寒的作用,故受涼引起的泄瀉,或稱胃腸型感冒者,食之尤宜。 《日用本草》說:“去腹中寒氣”。 《會約醫鏡》亦云:“煨薑,治胃寒,泄瀉。”對寒濕或風寒型泄瀉者宜食之。另有乾薑,更有溫脾去寒之用,對陽虛型泄瀉,尤其是脾陽不振的寒痛泄瀉,更為適宜。 《千金方》中曾介紹:治中寒水瀉:乾薑(炮)研末,飲服二錢。 荷葉 - 有清暑利濕,升發清陽的作用。 《本草再新》中說:“清涼解暑,止渴生津,治瀉痢,解火熱。”對暑濕型泄瀉者,食之頗宜。 蓽澄茄 - 能溫暖脾腎,健胃消食,《本草述鈎元》 中曾說:“草澄茄以溫為補,洵屬外傷於寒及內虛為寒之對藥。”所以,對寒濕型泄瀉和陽虛型泄瀉者皆宜。 食茱萸 - 性溫,味辛苦,有溫中燥濕之功。 《千金•食治》認為它“去五臟中寒冷”。《食療本草》亦謂“主心腹冷氣痛”《中藥大辭典》說它“治心腹冷痛,寒飲泄瀉”。對於寒濕型泄瀉者,食之最宜。 茶葉 - 性涼,味苦甘,具清火、化痰、消食的作用,對暑濕型或稱濕熱型泄瀉者為宜。民間對急性腸胃炎出現腹瀉者,可飲濃茶一杯,緩解症狀。《本草別說》中曾介紹:治傷暑,合醋治泄瀉甚效。 金櫻子 - 性平,味酸澀,有澀腸作用,對脾虛久泄之人,食之尤宜。 《本草經疏》中指出:“澀可去脫,脾虛滑瀉不禁,非澀劑無以固之,⋯⋯金櫻子氣溫,味酸澀,入三經而收斂虛脫之氣。”《泉州本草》還介紹,“治久虛泄瀉下痢:金櫻子 30克,黨參10克,水煎服。”【P422】 除上述食品之外,脾虛型腹瀉還宜吃虹豆、菱角、黨參、白朮等;寒濕型腹瀉還宜吃丁香、荳蔻、砂仁等;濕熱型腹瀉者,也宜吃西瓜,因西瓜有清熱利濕作用。 《四朝見聞錄》曾載:一人病泄瀉,王繼先囑其吃西瓜,瀉遂止。 也宜吃薏苡仁、綠豆等; 傷食型腹瀉宜吃山楂等。《食物中藥與便方》中說:葷腥魚肉類宿食不消,嘔吐泄瀉,心腹冷痛:白胡椒、吳茱萸、 橘皮等分,共研細末開水送下,每次3克,1日1-2次。 也宜吃些金橘餅、檳榔等;肝脾不調腹瀉宜吃木瓜、米醋等。
忌食物品
凡腹瀉便溏之人,無論哪種類型的腹瀉,均應忌食下列食物。 芝麻 - 又稱胡麻。含豐富的脂肪油,有潤腸滑腸作用。 《本草從新》中說:“胡麻服之令人腸滑。”《本草求真》亦云:“下元不固而見便溏,…皆所忌用。”故凡腹瀉者尤當忌食。 松子仁 - 性溫,味甘,含有74%的脂肪油,有潤腸通便作用,故便秘者宜 而腹瀉者忌。 《本草從新》中告誡:“便溏者勿與”,無論何種類型的腹瀉,均當忌之。 柏子仁 - 所含脂肪油約14%,因此,《本草經疏》中說:柏子仁體性多油,腸滑作瀉者勿服。《得配本草》還告誡:“痰多,肺氣上浮,大便滑泄,胃虛欲吐,四者禁用。”凡腹瀉者切忌食之。 胡桃仁 - 含脂肪油約為 40%~50%,有潤腸通便作用,故無論何種腹瀉之人,均當忌食。 《得配本草》明言:“泄瀉不已者禁用。”【P423】 梨 - 性涼,味甘微酸。 《本草通玄》中說:“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所以,對寒濕(風寒)型泄瀉和脾虛型泄瀉、陽虛型泄瀉,皆不宜食生梨。正如《本草經疏》所言:⋯⋯⋯脾家泄瀉,腹痛冷積,⋯⋯⋯⋯胃冷嘔吐,法咸忌之。 香蕉 - 性寒,味甘,既清熱又潤腸,故寒濕泄瀉、脾虛泄瀉及陽虛型泄瀉者,皆不宜食。食之更會影響腸胃的功能,因為香蕉中所含的糖分在胃中發酵,加重腹瀉便溏。 柿子 - 性寒之物,一切泄瀉之人皆不宜食,更不宜和螃蟹一同食用。 《本草圖經》中早有告誡:“凡食柿不可與蟹同,令人腹痛大瀉。”究其原因,由於柿與蟹性質皆屬寒涼,同食易使螃蟹的蛋白質凝固結塊而積聚於胃腸之中,出現“腹痛大瀉”等症。 桑椹 - 性寒,味甘,凡各種腹瀉之人皆不宜食,尤其是脾虛型泄瀉更應忌之。 《本草經疏》就認為:“脾胃虛寒作瀉者勿服。”這是因為桑椹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使胰蛋白酶的活性降低【P424】,從而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加重腹痛腹瀉症情。 甜瓜 - 俗稱香瓜。性寒,味甘,為大涼瓜果。凡腹瀉之人皆不宜食。 《本草衍義》認為:“甜瓜,多食未有不下痢者,為其消損陽氣故也。”《食療本草》亦云:“甜瓜食多腹脹。”尤其是陽氣不足,脾胃虛寒,腹脹便溏之人,更應忌食。 苦瓜 - 性寒,味苦、甘,能損傷脾胃之氣,對脾虛型泄瀉 、寒濕型泄瀉及陽虛型泄瀉,均當忌食。正如《滇南本草》所言:“脾胃虛寒者,食之令人吐瀉腹痛。” 菠菜 - 性涼,味甘,能潤腸通便,故便秘者宜食,而腹瀉者忌之。 《本經逢原》中就曾指出:“凡蔬菜皆能疏利腸胃,而菠菜冷滑尤甚。”性冷滑利之物,食之過多,更易腹瀉便溏。 蜂蜜 - 具有潤腸通便作用,無論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者,均當忌食。 《本草經疏》中早就指出:“生者性寒滑,能作泄,大腸氣虛,完穀不化者不宜用。” 牛奶 - 由於牛奶有“潤大腸”的作用,故凡脾胃虛寒性腹瀉便溏之人,不宜多食。正如《本草經疏》中所告誡:“脾濕作瀉者不得服。”【P425】 柑 - 俗稱蘆柑、乳柑。其性涼,故脾虛便溏者不宜吃。 《本草衍義》中曾說:“脾腎冷人食其肉,多致泄利。”《隨息居飲食譜》中亦云:“多食滑腸,寒中。” 百合 - 根據前人經驗,對脾胃虛寒的慢性腹瀉之人,應當忌食百合。 《本經逢原》中告誡:“中氣虛寒,二便滑泄者忌之”《本草正義》也說:“寒濕交滯,脾腎陽虛者,皆當忌之。” 茄子 - 性涼,對慢性虛寒型腹瀉便溏之人,切忌多食之。如《本草求真》中所言:“茄味甘氣寒,質滑而利,服則多有動氣,腹痛,泄瀉之虞。”《隨息居飲食譜》更是明確告誡:“便滑者忌之。” 茼蒿 - 根據前人經驗,茼蒿雖是平性菜蔬,但對急慢性腹瀉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它有利腸胃,通便秘的作用。所以,《得配本草》中明確告誡:“泄瀉者禁用。”【P426】 枸杞子 - 性平,味甘,雖有補益肝腎之功,但枸杞子甘甜滋潤,患有慢性腹瀉者不宜多服久服。如《本草經疏》中指出:“脾胃薄弱,時時泄瀉者勿入。”現代《中藥大辭典》也認為:“泄瀉者忌服。” 當歸 - 中醫認為,當歸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這是因它含豐富的揮發油,所以,大便燥結者宜之,而腹瀉便溏者理當忌食。正如《本草經疏》所言:“脾胃薄弱,泄瀉溏薄及一切脾胃病,並禁用之。” 肉蓯蓉 - 能潤腸通便,故便秘者宜之,腹瀉者忌之。明代醫家繆希雍早有告誡:“泄瀉禁用。”無論是急性腹瀉或是慢性腹瀉之人,皆不可食之。 此外,凡腹瀉患者還應忌吃馬奶、蒓菜、髮菜、木耳菜、菊花腦、生黃瓜、 生菜瓜、生何首烏、薄荷、決明子、鎖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