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痢疾是以腹痛、裡急後重、痢下赤白膿血為特徵。絕大多數是由痢疾桿菌所引起的,故又稱菌利,一般可分為急性菌痢與慢性菌痢。中醫稱前者為“赤白痢”“膿血痢”“熱痢”,稱後者為“久痢”“休息痢”。
宜忌原則
傳統醫學認為,急性菌痢大多數是濕熱痢,是因濕熱積滯腸中,以致傳導失職,表現為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相雜、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宜吃清淡流質半流質和具有清熱、化濕、和胃、行氣作用的食物,忌吃辛辣溫燥、油膩葷腥、生冷瓜果等食品。 慢性痢疾多屬脾陽虛弱,正虛邪實,腸胃傳導失常而成為虛寒痢【P427】。表現為下痢稀薄,或時發時止,日久難愈,臨廁腹痛裡急,大便夾有黏液,或見赤色,甚則滑脫不禁,食少神疲,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膩。宜吃具有益氣健脾 溫補行氣作用的食品 忌食性涼生冷,黏糯滋膩的食物。
宜食物品
急性痢疾者宜食物品有。 莧菜 - 能治赤白痢疾。 《本草圖經》云:“紫莧:主氣痢。赤莧:主血痢。”《本草綱目》中亦說:“六莧,並利大小腸,治初痢”凡痢疾初起,宜用紅莧菜煎水服食,也可參考《壽親養老新書》中的“紫莧粥”法:“治產前後赤白痢:紫莧葉一握,梗米三合。上先以水煎莧葉,取汁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 蘿蔔 - 民間常用白蘿蔔 250 克,擠取汁,加白糖 30克再用開水沖服,口服2次,全癒為止。汪穎《食物本草》亦云:“生搗服,治噤口痢。”也可選用《普濟方》中的辦法:“治諸熱痢,血痢及痢後大腸裡痛:蘿蔔,截碎,研細,濾清汁一小盞,蜜水相拌一盞,同煎,早午食前服。” 馬齒莧 - 能清熱、解毒,善療熱痢膿血。宜用馬齒莧 60~90克(鮮品加倍),同扁豆花10~12 克。水煎加紅糖,1日分2次服。 《聖惠方》中亦載:“治血痢:馬齒莧二大握(切),粳米三合。上以水合馬齒莧煮粥,不著鹽醋,空服淡食。” 苦瓜 - 俗名癩葡萄。苦寒清熱,能療痢疾。 《福建中草藥》介紹一法:“鮮苦瓜搗爛絞汁一杯,開水沖服。”【P428】 山楂 - 善於消積導滯。 《醫鈔類編》載:“治痢疾赤白相兼,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為末,每服一、二錢,紅痢蜜拌,白痢紅砂糖拌,紅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勻,白湯調,空心下。”山東醫學院《醫藥學報》1971 年第1期介紹,單用山楂治療 24例急性菌痢,全部有效。齊齊哈爾醫學院也曾用山楂 100 克煎服治療菌痢 30 例,除3例無效外,其餘均治愈或好轉。 楊梅 - 能和胃消食,適宜急慢性痢疾之人食用。唐代食醫孟詵曾說:“楊梅能滌腸胃,亦能治痢。”可用楊梅50~100 克,煎水服。江西《中草藥學》亦載:“治痢疾,楊梅用五錢煎服。” 薺菜 - 適宜急性和慢性痢疾者食用。 《日用本草》載:“治痢疾,薺菜葉燒存性,蜜調服。”民間多用鮮薺菜100克,水煎服。 茶葉 - 能化痰、消食、解毒。唐•孟詵的經驗:“治血痢,好茶1斤,搗末,濃煎一、二盞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所以,茶葉適宜急性和慢性痢疾之人食用。 《上海中醫藥雜誌》、《新醫學報》等均曾介紹,單用茶葉治菌痢,無論急性、慢性菌痢均有效果。據數十例至上百例的觀察,急性菌痢的治愈率一般在95%以上,慢性菌痢的近期治愈率在 85%以上。 金銀花 - 善於清熱解毒,熱毒血痢者宜之。 《惠直堂經驗方》介紹:“治痢疾:金銀花五錢,紅痢以白蜜水煎服,白痢以砂糖水煎服。” 檳榔 - 熱帶民族多用來當茶果供賓客,亦適宜急性痢疾者食用,可用檳榔10 克,配合馬齒菜 10 克,煎水代茶飲。 橄欖 - 性平,能清肺、消積。 《日華子本草》認為它能“下氣止瀉”。近代有報導,單用鮮橄欖煎水頻服,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49 例,收到滿意效果,一般2~3天即愈。所以,患有急性菌痢之人,食之亦宜。【P429】 落葵 - 俗稱木耳菜、胭脂菜。性寒,味甘酸,有清熱、滑腸、涼血、解毒的作用。 《本草綱目》中說它“利大小腸”,《嶺南採藥錄》亦云:“治濕熱痢。”凡急性痢疾者,食之頗宜。 扁豆花 - 能健脾和胃,清暑化濕,尤以夏季急性痢疾之人,食之尤宜。 《本草便讀》中曾說:“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日瀉痢等證。”《四川中藥誌》也認為,扁豆花“治下痢膿血,夏日腹瀉。”據報導,單用白扁豆花100克煎服,治療細菌性痢疾 13 例,僅3例無效。經實驗證明,其煎液可抑制痢疾桿菌生長。 蘿蔔纓 - 即蘿蔔葉。性平,味辛苦,有理氣消食作用,急性菌痢食之頗宜。 《滇南本草》中認為它能 “治赤白痢疾”,《本經逢原》中還曾介紹:“治初痢:蘿蔔苗葉陰乾,赤痢砂糖調服,白痢糖霜調服。” 荸薺 - 性寒,有消積清熱化痰的作用。 《本草求真》說它“治痢”。 《本草綱目》還認為可“主血痢”。 《唐瑤經驗方》中還介紹:“治下痢赤白:取完好荸薺,洗淨拭乾,,勿令損破,於瓶內入好燒酒浸之。遇有患者,取二枚細嚼。” 莙薘菜 - 俗稱甜菜。性涼味甘,能清熱解毒。 《唐本草》早有記載:“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熱,又止熱毒痢。”《本草拾遺》亦云:“搗絞汁服之,主冷熱痢。凡急性痢疾患者,食之頗宜。” 蕺菜 - 又稱魚腥草。性寒,味辛,能清熱解毒,對急性痢疾患者,尤為適宜。 《滇南本草》中說它“治大腸熱毒”,【P430】《嶺南採藥錄》亦云:“煎服能去濕熱,治痢疾。 ”近代藥理試驗也證實蕺菜有抗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等作用。 此外,急性菌痢之人還宜服食冬瓜、蕹菜、綠豆、赤小豆、絲瓜、瓠子等。 慢性久痢之人,宜吃以下食物。 糯米 -《本草綱目》云:“糯水暖脾胃,止虛寒瀉痢。”慢性久痢之人,多為脾胃虛寒所致,故尤宜食之。 《經驗良方》載:“治下痢:糯穀一升,炒出白花,,去殼,用薑汁拌濕,再炒為末,每服一匙,湯下,三服。”此法供虛寒久痢者食用,的確有效。 蕎麥 - 能寬腸消積,最宜慢性痢疾者食用。古時《簡便方》曾記載一案例:“肚腹微微作痛,出即瀉,瀉亦不多,日夜數行者,用蕎麥麵一味作飯,連食三、四次即愈。”明代李時珍自己也有切身體會,他說:“予壯年患此兩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氣之藥,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轉用皆效。 白扁豆 - 凡久痢久瀉之人均宜,急性瀉痢者亦宜。 《藥性辨疑》指出:“扁豆,專清暑,故和中而止霍亂;極補脾,故治痢而蠲膿血。”可用白扁豆適量,炒黃,研末,每日3次,每次25~30克,,濃米湯調服。【P431】 石榴 - 善療滑洩久痢,凡慢性痢疾者,尤宜食用石榴皮。可單用石榴果皮 15~20克,水煎後加紅糖適量,1日分2次服下。也可用大石榴一個,劈開,放搪瓷杯內加水煮沸,然後入紅糖少許同煮,喝湯,每日1~2次。 烏梅 - 對慢性久痢之人尤宜。 《肘後方》早有記載:“治久痢不上,腸垢已出:烏梅肉二十個,水一盞,煎六分,食前,分二次服。”《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餘日,國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後來《本草新編》稱讚;“烏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燕窩 - 能益氣、補中、養陰,宜久痢虛弱之人食用。正如《本草從新》中說:“燕窩開胃氣,已癆痢。”可用燕窩10~15 克,同冰糖 5 克,隔湯燉服。 《救生苦海》中還介紹:“治禁口痢:白燕窩二錢,人參四分,水七分,隔湯燉熟,徐徐食之。” 豆腐 - 能益氣和中,寧原《食鑑本草》中說它“寬中益氣,和脾胃,下大腸濁氣,消脹滿。”《中藥大辭典》也認為豆腐治“休息痢”。 《普濟方》中還介紹:“治休息痢:醋煎白豆腐食之。”凡患有慢性痢疾之人宜食豆腐。 松花粉 - 性溫,味甘,有益氣、祛風、收濕、止血的作用。 《本草匯言》中認為它可“療久痢,解酒毒,清血熱。並介紹“治久痢不止,延及數月,纏綿不淨:松花粉每服9克,食前米湯調下。” 山藥 - 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的作用,中醫常用於治療久痢之人。 《本草綱目》說它“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百一選方》中曾介紹:“治噤口痢:乾山藥一半炒黃色,半生用,研為細末,米飲調下。”凡慢性痢疾者宜食之。 蓮子 - 有補脾、益腎、澀腸的作用,對脾虛久痢之人最為適宜。 《日華子本草》中就說它“益氣、止渴、止痢。《日用本草》也認為蓮子“治瀉痢”。《本草綱目》說它“止脾虛久痢”【P433】對慢性痢疾之人,可用《世醫得效方》的辦法:“治久痢不止:老蓮子(去心)二兩,為末。每服一錢,陳米湯調下。” 胡椒 - 性熱,味辛,有溫中下氣的作用。 《日華子本草》中說它“主冷痢”,《本草求真》也認為:“胡椒比之蜀椒,其熱更甚。⋯⋯⋯腸滑冷痢,治皆有效。”故對腸胃寒濕所致的慢性久痢之人,食之最宜。 蓽撥 - 辛熱調味食品,能溫中,散寒,下氣。 《海藥本草》說它“主水瀉虛痢”,《本草圖經》認為“治氣痢”。古方蓽撥散就是以蓽撥為主,“治飧瀉氣痢,腹脹滿,不下食”。 《獨異誌》中介紹:“治氣痢:牛乳半升,蓽撥三錢,同煎減半,空腹頓服。”凡因寒積未淨的慢性冷痢氣痢患者,食之頗宜。 蓽澄茄 - 性溫,味辛,有溫暖脾腎、健胃消食的作用,慢性冷痢之人,尤為適宜。據報導,對慢性阿米巴痢疾患者,也頗適宜。用蓽澄茄研末裝入膠囊中服,每次1克,隔2小時 1次,每日4次,連服3~5天。經此法治療 60例,結果僅 4 例無效,其餘 56例症狀消失,複查大便,未再發現阿米巴原蟲。 粟米 - 又稱小米。 《日用本草》記載:“粟米和中益氣,止痢。”唐代食醫孟詵也說:“陳粟米,止痢。”《本草綱目》還說它“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所以,慢性脾虛久痢者食之尤宜。 花椒 - 辛溫調味品,能溫中、散寒、除濕。 《別錄》中早有記載:“療六腑寒冷,腸澼下痢。”《藥性論》亦云:“治產後惡血痢,多年痢。”《本草經疏》中還說:“花椒辛溫能暖腸胃,散結滯,腸胃得溫,腸澼下痢,諸證悉愈。”故對慢性寒濕久痢之人,食之最宜。 金櫻子 - 性平,味酸澀,急性菌痢者忌,但慢性久痢者宜之。 《蜀本草》謂其“治脾泄下痢”,《滇南本草》說它“治日久下痢”。 《泉州本草》介紹:“治久虛泄瀉下痢:金櫻子 30克,黨參 10 克,水煎服。”《閩東本草》“治久痢脫肛:金櫻子(去刺、仁)30克,雞蛋一枚燉服。” 此外,慢性痢疾者還宜服食莧菜、馬齒菜、薺菜、茶葉、山楂、無花果、榛子、食茱萸等。
忌食物品
急性和慢性痢疾之人忌食下列食物。 柿子 - 性寒,味甘澀,患有痢疾之人忌食之。清•王孟英曾說:“瀉痢皆忌之。”尤其是脾氣虛寒的慢性久痢,更不宜服。 《本草經疏》中告誡:“冷痢滑泄,腸胃虛脫者忌之。”【P435】 甜瓜 - 性寒,尤傷脾胃陽氣,因此,凡患有慢性虛寒痢下之人,切忌食之。 《孫真人食忌》中早就指出:“多食動冷疾。”《本草衍義》中也說:“甜瓜,多食未有不下痢者。 ”《飲食須知》中還認為:“夏月過食,深秋瀉痢,最為難治。” 此外,急性痢疾之人還應忌吃桂圓、荔枝、大棗、 柏子仁、松子仁、人參、黃芪、枸杞子等補益食品;忌吃芡實、蓮子、菱角等性澀之物;也忌吃辣椒、桂皮、花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慢性痢疾者還應忌吃 香蕉、生菜瓜、生黃瓜、生萵苣、生地瓜等性寒生冷之物【P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