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證

汗證是指出汗異常的症狀,諸如自汗症、 盜汗症 、多汗症、無汗症、臭汗症、黃汗症、心汗症、頭汗症、手足多汗症等,但人們最為常見的則是自汗症和盜汗症。

宜忌原則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自汗症多因素體薄弱,或久病之後或婦人產後體虛,以致陽氣不足,肺衛不固而易汗多汗,汗液自出。自汗症者宜多吃些甘溫益氣、收斂止汗的食品,忌食辛散耗氣之物。 盜汗症則因過度煩勞、陰營暗耗、虛熱內生,出現夜寐盜汗,或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適宜多吃常吃具有養陰液、 降虛火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傷津耗液之品。【P687】 黃汗症屬色汗症中最常見的一種,多為脾胃濕熱交蒸,適宜多吃常吃清熱解毒、淡滲利濕之物,忌食滋膩甘肥、辛辣溫燥、助熱生痰的食品。 臭汗症多因素體內熱偏重,或濕熱內蘊所致,表現為腋下、足部及會陰部出汗特別多,有臭味,尤以腋汗臭和足汗臭為常見。腋部汗臭是因腋窩部大汗腺分泌物中含的有機物質,經局部皮膚的色原性桿菌作用後產生不飽和脂肪酸而散發出特異的臭味。足部汗臭是由於小汗腺分泌的汗液,促使局部細菌繁殖分解皮膚表面的污穢物所致。臭汗症適宜常吃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的食物,忌食油膩煎炸香燥辛熱的物品。 頭汗症俗稱“蒸籠頭”,手足汗症僅局限於兩手掌心和腳底部汗出如洗,兩者多因素體內熱偏盛,以致濕熱內蒸所致,其飲食宜忌原則與臭汗症和黃汗症相同。 心汗症是指心窩局部多汗,此病在元《丹溪心法》中有載,多因優思驚恐、損傷心脾所致。飲食上適宜常吃補養心脾、益氣斂汗的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性物品。 無汗症是指出汗絕對減少,在皮膚上見不到出汗,可因多種疾病導致體表汗腺分泌明顯不足。如維生素 A 缺乏症、硬皮病、魚鱗病等。無汗症者皮膚過於乾燥,適宜多吃些生津養液、滋陰潤燥的食品,忌吃辛辣香燥、煎炸爆炒的食物。

宜食物品


汗症多種,病因各異,可選擇食用以下食品。 小 麥 - 宜用淮小麥 30 克、 紅棗6枚、甘草6克、桂圓肉5枚,水煎喝湯,吃棗和桂圓肉。此法適宜白天出汗,如精神緊張尤易出汗之人食用。【P688】 浮小麥 - 宜用浮小麥 30克,配茯苓10克、麥冬10克,水煎服。適宜自汗症和盜汗症者食用。 《衛生寶鑑》中還有一法:“治盜汗及虛汗不止:浮小麥,文武火炒令焦,為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下,頻服為佳。” 糯米 - 能補中益氣,適宜自汗者或虛汗不止之人服食。 《本草綱目》載有一方:“治自汗不止:糯米、小麥麩(同炒),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此外,糯稻的根亦有止虛汗的作用,可用糯稻根 30~60 克,同紅棗 5~10枚,煎水喝。適宜自汗 、盜汗、 多汗症者服用。 蕎麥 - 能止汗,可用蕎麥 500克,磨粉後篩去殼,加紅糖烙餅或煮食,適宜出黃汗者服用。 燕麥 - 亦名雀麥。可用燕麥 30~60克,水煎服,或用燕麥30克,配合米糠 15~20 克,水煎去渣,分2次服,每次服時加入飴糖一匙。適宜自汗 、盜汗及虛汗不止者食用。 黑大豆 - 選用黑豆殼 15 克,同浮小麥 20克,水煎服。此法適宜體虛盜汗、 自汗,尤其是熱病後的虛汗不止,因為黑豆殼有滋養止汗作用。也可用黑大豆30克,配合浮小麥 30克、黃芪 30 克,煎水喝,每日2次,對病後虛弱恢復緩慢,自汗盜汗之人尤宜。【P689】 黃芪 - 可用生黃芪 15~20克,紅棗10枚,水煎後喝湯吃棗,適宜自汗多汗之人食用。 太子參 - 民間常用太子參 10~15 克,配合浮小麥 15 克,煎水代茶飲,適宜自汗多汗及小兒虛汗者服用。 沙參 - 可單用沙參 15~30 克,煎水當茶飲;或用沙參10~15克,配合麥冬 10克、百合15 克,熬水喝,適宜夜間盜汗之人和無汗者經常飲用。 銀耳 - 選用優質銀耳 10克,洗淨後放碗內用冷開水浸透,然後加冰糖適宜,隔水燉約2小時服食。此法適宜無汗症者經常食用。 胡蘿蔔 - 選用胡蘿蔔250 克,洗淨切片,同紅棗10個,經常煮食,適宜無汗症之人。 枸杞子 - 能補肝腎之陰,對無汗症尤為適宜。【P690】 橄欖 - 適宜臭汗之人食用。每日可用橄欖 100 克,鮮蘿蔔 500克,加水煎湯,代茶頻飲。 冬瓜 - 以冬瓜 500 克,連皮切塊,配合薏苡仁 50克,加水煮湯,最後入細鹽及調味服食,經常食用,對臭汗症者頗宜。或用連皮鮮冬瓜750克,切塊,同鮮荷葉一大張,水煎後加入調料,喝湯吃冬瓜,臭汗症者食之尤為適宜。 荸薺 - 選用大荸薺10~15個,同胡蘿蔔 250克,切片,熬水喝湯吃荸薺,適宜淌黃汗之人常食。 赤小豆 - 以赤小豆 60克,配合冬瓜 500克,去皮切塊,加水煮熟,最後加入食鹽及調味等食用。適宜黃汗之人服食。 百合 - 選用鮮百合 50~100 克,同蓮子 30~50 克一同煎服,對心汗症者尤宜,對盜汗自汗者亦宜。 山藥 - 以淮山藥 30~60克,配合枸杞子 15~30克,加水燉食,適宜心汗症之人服用。 紅棗 - 又稱大棗。性溫,味甘,能補氣固表,對表虛自汗或盜汗者,食之頗宜。如《食物中藥與便方》曾介紹:“表虛自汗:紅棗 10個,烏梅肉 10克,桑葉 12克,浮小麥 15 克,水煎服。”也可用大棗20個,同生黃芪 30克,煎水代茶喝。【P691】 燕窩 - 性平,味甘,有補氣固表作用。如《飲食辨錄》中說:“燕窩,性能補氣,又能固表,表虛漏汗畏風者,服之最佳。”實際上,凡屬體虛多汗之人,包括肺結核盜汗者,食之皆宜。 米醋 - 有散瘀、解毒、止黃汗的作用。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說它“散瘀血,治黃汗”。 《金匱要略》中有一名方,叫“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用來專治“黃汗病,汗沾衣,色正黃如蘗汁”。其中所言“苦酒”,即是米醋。此外,《現代實用中藥》還介紹,米醋“用於結核病之盜汗,為止汗藥”。因此,凡黃汗、盜汗之人,食之頗宜。 金櫻子 - 性平,味酸澀。 《本草正》中說它“收虛汗,斂虛火。”《中藥大辭典》也認為,金櫻子能治自汗盜汗。故凡虛汗不止者,食之最宜,可單用金櫻子煎水代茶飲。 茯苓 - 心汗之人宜食之。根據《證治要訣》中介紹:“治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 ,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 酸棗仁 - 有寧心、安神,斂汗的作用,是中醫最常用的止汗藥,無論自汗、盜汗,皆宜食之。根據前人經驗,尤以炒熟用之為佳。如《本草綱目》中說:“酸棗仁,甘而潤,故熟用療煩渴虛汗之證。”《本經逢原》也認為:“虛煩多汗,及虛人盜汗,皆炒熟用之。” 除上述食品之外,各種汗證還可分別選食以下食物。 自汗症者還可食用扁豆 、栗子 、核桃仁、豆腐皮、雞蛋、芡實、山藥、黨參、白朮等。 盜汗之人還可選食葡萄、蓮子心、柏子仁 、番茄、菠菜、山藥、蓮子、銀耳、雞蛋等。 無汗者還宜多食常食麥冬、百合、杞子、 山藥、銀耳、花生米等。 黃汗者又宜多吃雪梨、苦瓜、綠豆、赤小豆、薏苡仁、馬齒莧等。 心汗症者還宜常食桂圓肉、 蓮子、大棗 、芡實、黨參 、 雞蛋等。

忌食物品


出汗異常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辣椒 - 大辛大熱,能散寒發汗,現代研究認為辣椒的興奮作用能刺激汗腺機能,幫助發汗。所以,無論是陰虛盜汗,或陽虛自汗,或是黃汗之人,皆當忌吃辣椒。 生薑 - 性溫熱,味辛辣,能解表散寒,是因為它有強烈的發汗作用。所以,《本草經疏》中告誡: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法並忌之。 胡椒 - 為最常食用的辛辣刺激性調味品,《本草經疏》中說:“胡椒,其味辛,氣大溫,性雖無毒,然辛溫太甚,過服未免有害。”《隨息居飲食譜》亦云:“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所以,無論是氣虛自汗,還是陰虛盜汗,或是濕熱黃汗之人,皆不宜吃。【P693】 紫蘇葉 - 為民間常用的香味調料。性溫,味辛,有發汗散寒作用。 《隨息居飲食譜》 也指出:“氣弱多汗者忌食。” 薄荷 - 性涼,味甘辛,有疏風、散熱、發汗作用。 《唐本草》中即有薄荷“主發汗”的記載。 《藥性論》也有“令人虛汗不止”的告誡。現代《中藥大辭典》也明確指出:“表虛汗多者忌服。因此,凡為汗證,概莫食之。” 茯芩 - 性平,味甘淡,有滲濕利水作用,前人認為氣虛及陰虛者不宜多食。如《得配本草》中說:“氣虛下陷禁用。”《本草綱目》亦云:“陰虛者不宜用也。” 根據金元時代醫家張元素的經驗:“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 因此,對氣虛自汗或陰虛盜汗者,應當忌食茯苓,惟心汗者宜之。 無論何種出汗異常症,均應忌食洋蔥、 菸酒。除此之外,盜汗多汗自汗之人還應忌食茴香、八角、桂皮 、砂仁、蓽撥等。黃汗、臭汗、手足多汗之人還應忌食白糖、赤砂糖、飴糖、龍眼肉、紅棗、芥菜、香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