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濕疹
皮膚濕疹包括急性濕疹、 亞急性濕疹、 慢性濕疹、 傳染性濕疹樣皮炎,或濕疹類皮膚病合併感染,以及嬰兒奶癬(嬰兒濕疹)、膿皰瘡之類的急慢性皮膚疾患。中醫認為,這類疾病大多由於先天不足、內有胎火濕熱,或因後天脾胃運化失職,致使濕熱蘊積肌膚而成。濕邪的特性是纏綿難斷,如油裹面,往往遷延不愈、反復發作、時輕時重,有的數月或數年,甚則數十年不愈。表現為病變部位瘙癢無度,甚則劇癢難忍,局部潮濕、糜爛、流滋,上覆鱗屑或結黃色痂片,有的皮膚增厚粗糙。
宜忌原則
皮膚濕疹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濕熱”二宇。正因濕熱之邪纏綿難盡,所以病程遷延難愈,若再不注意飲食宜忌,濫補亂吃,更是治愈無望。總的來說,各種皮膚濕疹或類似的皮膚病人,宜吃清爽清淡的素食,宜多吃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忌吃油潤的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食物,忌吃酸澀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吃性屬溫熱助火食物,忌吃油煎炒炸、炙煿香燥熏烤的食物。 除皮膚濕疹外,其他皮膚病,如蕁麻疹、 牛皮癬、神經性皮炎、膿疱瘡、癢疹、皮膚瘙癢症、疥瘡、 腳濕氣、痤瘡 、脂溢性皮炎、稻田皮炎等濕熱為患的皮膚病,其飲食宜忌均可參照本節。【P730】
宜食物品
患有皮膚濕疹者,宜吃以下食物。 赤小豆 - 根據歷代醫家的經驗,赤小豆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清熱去濕、健脾止瀉的功用,皮膚濕疹多因脾虛失運,濕毒為患,借助赤豆健脾利濕、清熱利水的作用,皮膚濕疹患者食後有利於康復痊癒,故無論急慢性皮膚濕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若將赤小豆研為極細粉末,撒患處或用雞蛋清調和塗患處,亦頗適宜。 薏苡仁 - 性涼,味甘淡,有健脾、利濕、清熱的作用,皮膚濕疹,濕熱為患,食之頗宜。 《本草新編》云:“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陰陽不傷,濕病易去。.….……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 薏苡仁甘淡利濕而健脾,利濕而不傷正,補脾而兼能利濕,藥食兼用,最為有益。 白扁豆 - 性平,味甘,亦藥亦食,能補脾胃、化濕熱。皮膚濕疹者食用,有藥療食療之效,有藥補食補之功。 《藥品化義》載:“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串,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最合。” 皮膚濕疹患者,常食白扁豆,脾健運而濕熱去,有利於治癒濕疹頑症。 綠豆 - 性涼,味甘,有清熱、 祛暑、利水、解毒的作用。古代醫家認為它可以“主丹毒煩熱,風疹”,“治痘毒”“療癰腫痘爛”等皮膚疾患,均藉其清熱利水解毒之力,急性皮膚濕疹者食之,有助於祛濕清熱。 冬瓜 - 性涼,味甘淡,有利水和清熱作用《本草從新》說它能利濕去風,故對急慢性濕疹者有益。 瓠子 - 性寒,味甘,能清熱利水濕。有醫藥書中說它治“瘡毒”,皮膚濕疹也可以說是一種瘡毒之病,食用瓠子清利濕熱則濕疹可愈。 《滇南本草》載:“治諸瘡膿血流潰:瓠子用蕎麵,包好,以火燒焦,去面為末,服之。 ”這與頑固性濕疹伴感染相似。簡單有效的食法以煎湯服用為宜。 絲瓜 - 性涼,味甘,皮膚濕疹者宜常食之,可以起到清熱、涼血、解毒的效果。 《醫學入門》中曾說:“治男 女一切惡瘡,小兒痘疹餘毒,並乳癰、疔瘡。” 這類病症,多因濕熱為患,同皮膚濕疹一樣 食用絲瓜,均能達到去濕熱、 解濕毒的目的。 西瓜 - 性寒,味甘,有清熱、解暑、利小便的作用,皮膚濕疹者宜食,可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去。亦宜用西瓜皮煎水代茶飲,同樣可以收到清利濕熱的效果。 山藥 - 性平,味甘,功在補脾胃、健脾運。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皮膚濕疹患者緣於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常吃山藥健脾胃而水濕漸化。 一年四季,均宜食用,炒食煮食或煎湯皆可。 白茯苓 - 性平,味甘淡,既能健脾胃,又能利水滲濕,故皮膚濕疹者宜食。 《用藥法像》中說茯苓淡能利竅,益脾逐水,除濕之聖藥。 《藥品化義》中說它:“治下部濕熱,淋瀝水腫,便溺黃赤。 ”這些都與下肢皮膚濕疹一樣,同為濕熱為患,故皮膚濕疹者宜常食之。 馬蘭頭 - 性涼•味辛,有涼血、清熱 、利濕 、解毒的作用。 《四川中藥誌》稱“除濕熱,利小便”。《本草正義》認為馬蘭“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所以濕疹患者,食之最宜。 枸杞子 - 性涼,味甘苦。 《日華子本草》說它能“消熱毒,散瘡腫”。皮膚濕疹患者如感到皮膚瘙癢或發出紅疹,小便不利,尿色赤黃,口鼻火熱的現象,可能是血熱所致,枸杞頭有清理血熱作用,用枸杞頭煮湯飲服,可見療效。 黃瓜 - 性涼,味甘,可除熱、 利水、 解毒。 《滇南本草》載:“解瘡癬熱毒。”《本草求真》說,黃瓜“氣味甘寒,【P732】服此能清熱利水”。故濕熱為患的皮膚濕疹病人,宜常吃黃瓜,生吃、涼拌、燒食皆可。 金針菜 - 俗稱黃花菜。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凡急性或亞急性皮膚濕疹以及合併感染者,均宜常食。 《日華子本草》云:“金針菜治小便赤澀。”《本草綱目》說它 消食,利濕熱。實質皆取金針菜涼降之性,濕去熱清,濕疹自愈。近代有學者認為,常吃金針菜,能增強皮膚韌性和彈力,保護表皮與真皮組織細胞,加速皮膚毛細血管血液循環,抵御內外各種不良因素對皮膚的刺激侵蝕,對皮膚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水芹 - 性涼,味甘苦,能清熱,又能利水。 《貴州民間方藥集》說它“解熱利尿,驅風”。皮膚濕疹可以通過利水濕、清邪熱,而改善濕疹病人的症狀。 荸薺 - 性寒,味甘,能清熱 、化痰、消積。唐•孟詵說它“消風毒”。 《本草再新》記載:“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膿血。” 前人還有用治“黃疸濕熱,小便不利”這些都說明荸薺有消風、清熱 、利濕的功效,故皮膚濕疹患者宜食之。 金銀花 - 性寒,味甘,最善清熱解毒,皮膚濕疹合併感染者,食之最宜。 《滇南本草》載:“金銀花清熱,解諸瘡。”《生草藥備要》說它“去皮膚血熱”。 《本草備要》亦稱:“治疥癬。”尤其是急性和亞急性皮膚濕疹患者,用金銀花煎水代茶,頗有裨益。【P733】 此外,皮膚濕疹還宜食用的物品有蘿蔔、菊花腦、青菜、黃芽菜、豇豆、蠶豆、 節瓜、玉米須、金花菜、 馬鈴薯、黑木耳、百合、苤藍、茭白、芋頭、莧菜、蕹菜、菊芋、慈姑、藕、地瓜、綠豆芽、 豆腐、 胡蘿蔔、番茄、蒓菜、番薯、菜瓜、地耳、菱、豆苗、梨 、蘋果、橘子、枇杷、柑、橙子、柿子、 草莓等。
忌食物品
皮膚濕疹者忌吃下列食品。 糯米 - 性溫,味甘,滋膩黏滯。 《得配本草》中記載:“多食昏五臟,緩筋骨,發風氣,生濕熱。”皮膚濕疹多為濕熱纏綿,多食久食,濕熱之邪益甚,故當思之。【P734】 雞蛋 - 甘平補虛之物,但皮膚濕疹以及各種瘙癢性皮膚疾患,勿食之。唐代著名食醫孟詵指出:“雞子動風氣,不可多食。” 鴨蛋 - 性涼,味甘,能滋陰,凡患有皮膚病者,包括皮膚濕疹、疥癬、瘡瘍等,皆當忌之。正如《日用本草》所說:“發瘡疥。”《食性本草》中亦云:“生瘡毒者食之,令惡肉突出。 ”【P735】 醍醐 - 是用牛乳製成的食用脂肪,屬於一種高脂肪低蛋白食物。其中脂肪含量高達20%,這對原本內濕偏盛的皮膚濕疹之人極為不利,所以清代食醫王孟英告誡:中虛濕盛者均忌之。【P737】 櫻桃 - 性質溫熱而澀,又易導致內熱。唐代孟詵指出:“有暗風人不可食,食之立發。”頑固性皮膚病,多屬暗風之疾。 《飲食須知》還說:“櫻桃味甘澀,性熱,宿有濕熱病者,食之加劇”患有皮膚濕疹之人,法當忌之。 茄子 - 民間多視之為發物食品,古代醫家馬志也說它“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本草求真》亦指出:“茄味甘氣寒,服則多有動氣,生瘡。”《飲食須知》也認為“多食動風氣,發瘡疥”。因此,患有慢性頑固性皮膚病人,切忌多食之。【P738】 芫荽 - 又稱香菜,也屬辛辣溫熱的刺激性發物食品。如《千金•食治》中說;“食之發宿病,金瘡尤忌。”《食療本草》中也認為:“根發痼疾。 ” 尤其是各種慢性皮炎濕疹之患,更應忌食之,否則易誘發或加重病情。 芥菜 - 民間及中醫多視之為“發物”食品。如宋代醫家寇宗奭就說,“芥菜,多食動風。”清代醫家王士雄也認為:“春芥發風動氣,病人忌之。”尤其像皮膚濕疹之類的瘙癢性皮膚病,切勿多食之,以免誘發或加重病情。 香椿頭 - 民間及古代醫家均視之為發物,有誘發和加重皮膚瘙癢之弊。如清代食醫王孟英指出:多食壅氣動風,有宿疾者勿食。凡患有皮膚瘙癢病者,包括各種皮炎濕疹疥瘡之類,皆不宜食。 此外,皮膚濕疹患者還應當忌吃芥末、胡椒、辣椒、茴香、花椒 、桂皮、竹筍、萵苣、蘑菇、海帶、 紫菜 、大棗、桂圓、荔枝、飴糖、蜂蜜、王漿 、人參、黃芪、黃精、銀耳、燕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