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病
腳氣病又叫維生素 B1缺乏症,這與群眾所說的腳濕氣(又稱腳癬)完全是兩碼事。若人體內維生素 B1(又名抗腳氣病維生素,還可以叫硫胺素)不足,就會引起腳氣病。 腳氣病可分為乾性腳氣病和濕性腳氣病。乾性腳氣病以神經系統症狀為主,可表現為對稱性神經炎,肢端感覺減退或異常,肌肉酸疼或壓痛,尤以腓腸肌為甚,嚴重者肌肉萎縮、下肢浮腫。【P739】如果影響到胃腸神經,則可引起胃腸蠕動減弱 、便秘、消化液分泌減少、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等。濕性腳氣病以心血管系統症狀為主,可表現為活動後心悸、氣促現象,嚴重者心臟擴大,出現心臟雜音,甚至可造成心力衰竭。
宜忌原則
腳氣病患者首先宜多吃各種富含維生素 B1的食物,以補充多量的硫胺素,成人每日一般約需 1.5 毫克,包括各種粗糧、穀類、花生、黃豆、糙米等。適宜吃高蛋白質食品,每日每千克體重 1.5克,可選用各種動物性食品,如蛋類 、乳類以及豆製品等。忌吃鹽和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忌吃甜食,同時在煮粥或燒菜時,忌鹼,因為鹼易造成維生素 B1 的大量破壞。
宜食物品
腳氣病人宜吃以下食物。 米皮糠 - 含有極為豐富的維生素 B1,故腳氣病患者宜多食常食。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早有記載:“治腳氣病常作:米皮糠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煮米粥常食之,即不發。”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曾經介紹過:“麻痺型或衝心型腳氣:糠粞(即米皮糠)90~150克,水2碗,煎至 1碗,去渣,加紅糖,一日2次分服。”對於妊娠婦女腳氣病浮腫,葉氏還介紹用糯米糠粞、發芽小麥等量,磨粉做糰子,蒸熟食之,每日吃3~5個。 小麥 - 又稱麩皮,小麥皮。 《藥物圖考》中說小麥中含有一種生活素,有和緩神經的功效。現代醫學證實,小麥皮中含有多量的維生素 B1,有防治腳氣病、末梢神經炎的作用。對腳氣浮腫,民間習慣用小麥麩炒黃,加紅糖適量,拌勻,大棗湯沖服,每次60克,1 日2次,頗有效益。【P740】 豌豆 - 乾濕腳氣病均宜食用,宋代《聖濟總錄》中早有“治腳氣病抬肩喘”的記載。相似於濕性腳氣病的氣促現象,可經常用青豌豆煮熟淡食。 花生 - 據《現代實用中藥》記載,花生適宜腳氣病人服食,並介紹一種方法:“腳氣病:生花生仁(帶衣用)15克,赤小豆 15 克,紅皮棗 15 克,煮湯,一日數回飲用。” 赤小豆 - 能利水消腫、解毒去濕、健脾益氣,適宜腳氣病浮腫者食用。 《聖濟總錄》曾有赤小豆為主,配紫蘇葉、桑根白皮,治療“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的記載,根據症狀描述,相似於混合型腳氣病之重症。民間常用赤小豆 60~120 克,煮爛食,1天2次,連吃數天。或用赤小豆60克,同冬瓜 250 克,一同煨爛服用。 薏苡仁 - 能健脾,利濕。 《食療本草》早有記載,說它能“去乾濕腳氣”。 《本草正義》亦云:“薏苡,味甘淡,能利關節,除腳氣,治痿弱拘攣濕痺,消水腫疼痛。”《藥品化義》還說:“用治腳氣病腫痛,倍用無不效。” 尤其適宜腳氣水腫者服食。 黃豆 - 含豐富的蛋白質,是一種高植物蛋白食品,同時還含多種維生素等。將黃豆做成豆腐 、豆漿、豆腐腦、豆腐乾等豆製品,經常食用,適宜腳氣病的防治。【P741】 冬瓜 - 能利水,又含有許多維生素,冬瓜中的含鈉量也較低。所以,特別適宜腳氣病水腫者食用。可用冬瓜250~500 克,煮濃湯,1日2-3次飲服。也可選用冬瓜皮煎水喝。 紫菜 - 有化痰、軟堅、利尿的作用,它不僅含有多量的蛋白質,而且硫胺素的含量也較多。 《本草綱目》云:“病腳氣者宜食之。”《隨息居飲食譜》亦說:“紫菜除腳氣。”《現代實用中藥》還明確指出:“紫菜治濕性腳氣。” 豇豆 - 腳氣病是因飯食中缺少維生素 B1所致,豇豆中除含有 22%的蛋白質和 55.5%澱粉外,還含多量的維生素 B1和維生素 B2、菸酸等,故患有腳氣病者,宜常食之。 馬奶 - 能補血、潤燥、清熱、止渴,用馬奶為原料經發酵而製成的馬奶酒,當地人稱“克木斯”,患有腳氣病者食之頗宜。這是由於馬奶只經發酵,而不經煮沸,所以維生素B族幾乎不被破壞.無怪乎哈薩克族牧民 1年難得吃上幾次蔬菜及水果,卻很少患腳氣病,原因是經常飲馬奶和馬奶酒。 木瓜 - 根據古代醫家經驗,無論乾、濕腳氣之人,食之皆宜。如《魏氏家藏方》中有“治一切腳氣”的木瓜丸。 《聖惠方》中亦有“治濕腳氣”的木瓜丸。 《傅家秘寶方》中有“治腳氣沖心”的木瓜散。 《證治淮繩》中有“治腳氣疼痛,不問男女皆可服”的雞鳴散等,都是以木瓜為主的名方。 檳榔 - 根據古代醫家經驗,患有腳氣病者,吃些檳榔頗為適宜。如《腳氣論》中就指出:“檳榔治腳氣壅毒,水氣浮腫。” 百合 - 根據古代醫家經驗,腳氣患者宜食之。如清代食醫王士雄指出:“百合下平腳氣,上理咽喉。”《藥性論》中也有百合“治腳氣”的記載。【P743】 慈姑 - 由於慈姑中含有多量的 B族維生素,其中維生素B1、維生素 B2的含量均很豐富,常食之可以防止腳氣病。所以,已患有腳氣病者,食之頗宜。 紫蘇葉 - 為藥食兩用之品,民間常用之作調味佐料。性溫,味辛,有理氣散寒作用,並含有芳香性揮發油。古代醫家常認為腳氣病人宜吃。 《日華子本草》《藥品化義》等醫著中均有紫蘇葉治“濕熱腳氣”的記載。從現代醫學來說,它也含多量的維生素B1,故腳氣病患者食之亦宜。 食茱萸 - 為南方常用調味香料。性溫,味苦辛,有溫中燥濕的作用。根據前人經驗,腳氣病人宜食之。如《食療本草》中曾介紹:“治腳氣沖心:食茱萸和生薑煮汁飲之。” 小茴香 - 性溫,味辛,能溫散寒濕。根據前人經驗,無論乾性腳氣病還是濕性腳氣病,皆宜食之。如《日華子本草》中即有小茴香“治乾、濕腳氣”的記載。 《玉楸藥解》《隨息居飲食譜》也都說它能“治腳氣”。所以,患有腳氣病之人,常以小茴香作為調味食品,最為適宜。 大茴香 - 為常用的五香粉成分之一。性溫,味辛甘,能溫陽散寒。根據前人經驗,患有腳氣病者宜食之。如明代醫家陳嘉謨就說它“主乾、濕腳氣”。 《醫林纂要》中也有大茴香“舒筋,下除腳氣”的記載。清•黃宮繡還說:“乾、濕腳氣,服皆有效”因此,腳氣病患者常吃些含有大 、小茴香的五香粉,頗為適宜。 玉米須 - 性平,味甘,能利水、 泄熱。 《河北藥材》中還說它“治水腫性腳氣”。 《中藥大辭典》中也認為玉米須能“治腳氣”。因此,凡腳氣病患者,宜食之。【P744】 此外,腳氣病患者還宜常吃小米、玉米、高粱、麵粉、蕎麥麵、大米、核桃仁、葵花籽、牛奶、海帶、白菜、馬鈴薯、黃花菜、毛豆、 蘑菇、木耳、柑橘、紫葡萄、鮮棗以及椒、薑等。
忌食物品
患有腳氣病者,忌吃下列食物。 南瓜 - 民間多視之為“發物”。明•李時珍就曾指出:“多食發腳氣。”《本草求真》亦云:“凡人素患腳氣,於此最屬不宜,” 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說:“……,腳氣痞悶,皆忌之。” 雞蛋 - 根據清代食醫王孟英的經驗,腳氣患者忌吃雞蛋。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明確告誡:雞蛋“多食動風阻氣,⋯⋯腳氣皆不可食。” 甜瓜 - 根據古代醫家經驗,患有腳氣病者應當忌吃甜瓜。如《孫真人食忌》中早有記載:“患腳氣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凡虛寒多濕,…腳氣,皆忌食。” 荸薺 - 又稱烏芋。性寒,味甘,但患有腳氣病人忌食之。如清代名醫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指出:“烏芋,蓋以味甘性寒,力善下行,是以冷氣勿食,食則令人每患腳氣。” 此外,腳氣病患者還應忌吃蒓菜。【P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