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

氣處為中醫術語,一般是指體質素虛或久病之後所引起的一系列表現。諸如氣虛之人常感到倦怠無力、語言低微、懶言少動,動則氣短或氣喘、呼吸少氣、面色㿠白、頭面四肢浮腫、飲食不香 、腸鳴便溏、消化不良、多汗自汗,動輒易患感冒,脈搏虛弱無力、舌質淡、舌體胖大、舌邊齒印等,均為氣虛之象。事實上,氣虛之人通常還與脾、肺、心、腎之虛有關。氣虛者或伴有厭食、 腹脹、 嘔惡 、慢性腹瀉、胃下垂、脫肛等脾虛表現;或伴有呼吸短促、 慢性咳喘等肺氣虛的症狀;或伴有心悸、心慌、早搏、心動過緩、脈結代等心氣虛現象;或伴有腰酸、腿軟、下肢浮腫、小便頻多等腎氣虛症候。所以,對於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的宜忌原則。

宜忌原則


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食品,忌吃油膩厚味、辛辣食物。【P891】

宜食物品


氣虛者適宜常吃下列食品。 粳米 - 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早在《別錄》中即有“主益氣”的記載,唐代食醫孟詵亦云:“粳米溫中,益氣。” 清•王孟英還把粳米粥譽之為“貧人之參湯”,他說:“貧人患虛證,以濃米湯代參湯。 ” 氣虛者宜常食之。【P892】 大棗 - 性溫,味甘,為常食之物,它有益氣補血的功效,歷代醫家常用之於氣虛病人。 《別錄》說它“補中益氣,強力。” 唐代食醫孟詵亦云:“大棗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 所以,氣虛者宜用大棗煨爛服食為佳。 櫻桃 - 性溫,味甘,既能補氣補血,又能補脾補腎。 《滇南本草》中記載:“櫻桃治一切虛症,能大補元氣。” 葡萄 - 性平,味甘酸,是一種補氣血果品,除有益氣作用外,古代醫藥文獻還認為葡萄有健脾胃、益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如《本經》說它“益氣倍力”。 《滇南本草》認為“葡萄大補氣血”。 《隨息居飲食譜》亦記載:“補氣,滋腎液,益肝陰,強筋骨” 所以,凡氣虛伴有腎虛、肺虛和脾虛者,皆宜食之。 花生 - 性平,味甘。 《滇南本草圖說》稱花生“補中益氣”,不僅如此,花生還有補脾和補肺的作用,這對氣虛而兼有肺虛或脾虛者更宜,且以水煮花生食用為妥。 山藥 - 為補氣食品,凡氣虛體質或久病氣虛者,宜常食之,最為有益。山藥可以補肺氣,補脾氣,補腎氣,故凡肺氣虛或腎氣虛或脾氣虛的方藥中,都常用到它。 燕窩 - 性平,味甘,有益氣補虛、養陰補肺的作用,對氣虛又兼肺虛者尤宜。 《本草再新》曾說它“大補元氣”。 《食物宜忌》也有“燕窩壯陽益氣”的記載。 《飲食辨錄》中還指出:“燕窩,性能補氣,” 凡脾肺虛弱,及一切虛在氣分者宜之,又能固表,表虛漏汗畏風者,服之最佳。 人參 - 性溫,,味甘微苦,為中醫最常用的有力的補氣中藥,也是眾人皆知的補氣食物,它能大補元氣。 《藥性論》中說它“補五臟氣不足”。 《醫學啟源》還認為,人參“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元氣”。氣虛者食用人參,頗有功效,對氣虛兼有陽虛或脾虛或肺虛者,食之更宜。同樣的道理,黨參和太子參也有人參相同的作用,也適宜氣虛體質服食。【P893】 西洋參 - 性涼,味甘微苦,與人參一樣,具有補氣作用。 《藥性論》載:“西洋參補陰退熱,薑製益氣,扶正氣。”《醫學衷中參西錄》亦云:“能補助氣分,並能補益血分。 ”故氣虛者宜食。由於西洋參性偏涼,且有養肺陰和降虛火作用,所以,對氣虛而兼有肺陰不足者更為適宜。 黃芪 - 性微溫,味甘,也是中醫極為常用的補氣中藥,是民間常用的補氣食品。不少醫書都稱“黃芪補一身之氣”。 《本草求真》認為:“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 根據醫家習慣,黃芪常與黨參或太子參或人參同服,則補氣之力愈佳,氣虛體質食之更宜。 此外,氣虛者還宜食用糯米 、粟米、玉米、青稞、番薯、 南瓜、白扁豆、黃豆、熟菱、海松子、胡蘿蔔、豆腐、豆漿、馬鈴薯 、香蕈 、草菇、平菇、蜂王漿、紅糖、白木耳、 白朮、甘草等。

忌食物品


凡氣虛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山楂 - 俗稱山里紅、棠梂。雖有開胃消食作用,但同時又有耗氣破氣之害。正氣不足 、氣虛下陷之人,切忌多食。正如《隨息居飲食譜》中所言:“多食耗氣,贏弱人或虛病後忌之。”《得配本草》中也明確告誡:“氣虛便溏,脾虛不食,二者禁用。” 佛手柑 - 性溫,味辛苦酸。顯有健胃理氣之功,但同時又有耗氣傷氣之弊。故氣虛之人,不宜服食。如《隨息居飲食譜【P894】》中所言:“多食耗氣,虛人忌之。”《本經逢原》亦云:“痢久氣虛,非其所宜。” 檳榔 - 雖有消食之功,而氣虛者則應忌食,因為檳榔有破氣耗氣之弊。所以,《本草經疏》明確告誡:“病屬氣虛者忌之。凡中氣不足,悉在所忌。” 究其原因,也就是《本草蒙筌》中所說:“檳榔,久服則損真氣。” 苤藍 - 性涼,味辛甘,久食多食有傷氣耗氣之弊,凡氣虛之人應忌食之。正如《本草求原》中指出:“苤藍耗氣損血,病後忌之。” 蘿蔔纓 - 即蘿蔔葉,性平,味辛苦,有行氣破氣的副作用。因此,對氣虛體弱、氣短乏力之人,不宜多吃常吃。正如《飲片新參》中所言:“氣虛血弱者禁用。” 此外,蘿蔔籽的破氣之力更強,《本草從新》還說:“虛弱者服之,氣喘難布息。 ” 由此可見,氣虛之人更應忌食。 芫荽 - 又稱香菜。根據古代醫家經驗,氣虛之人不宜多吃久吃。如《醫林纂要》中說它“多食昏目、耗氣”。 《本草經疏》也明確告誡:“氣虛人不宜食。” 蕪菁 - 俗稱大頭菜。有開胃、消食、下氣的作用。雖有似蘿蔔之功效,如《醫林纂要》中所說:“下氣寬中,功用略同蘿蔔。” 但也有類似蘿蔔行氣耗氣之弊,故氣虛之人不宜多吃久吃。《千金•食治》所謂“不可多食,令人氣脹,” 實指過食耗傷正氣,引起脘腹虛脹,也就是《本草衍義》中“過食動氣”之義。 胡椒 - 性大熱,味辛辣,多吃久吃有動火耗氣之害。元代名醫朱丹溪曾指出:“胡椒,大傷脾胃肺氣,久則氣大傷【P895】,凡病氣疾人,益大其禍也。 ” 清-黃宮繡亦云:“胡椒比之蜀椒,其熱更甚。況走氣動火,陰熱氣薄,最其所忌。 ” 由此可見,無論是脾氣虛還是肺氣虛,皆不宜食。 蓽撥- 性熱,味辛,為南方常用調料食品,但久服多食有耗氣之弊。如宋代醫家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指出:“多服走洩真氣。” 明•李時珍也認為:“辛熱耗散,多食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所以,作為調味品,氣虛者勿食。 紫蘇葉 - 性溫,味辛,為民間常用調味佐料。並解魚蟹之毒,但它有耗氣之弊。如《本草通會》指出:“久服洩人真氣。” 清•王孟英也認為“氣弱多汗者忌食”。這都說明凡氣虛之人,不宜多食常食紫蘇葉。 薄荷 - 性涼,味甘辛,有疏散風熱之用,亦有耗傷正氣之害。如《本草從新》指出:薄荷“辛香伐氣,虛者遠之。”《本草求真》亦認為:“不敢多用,恐其有洩真元耳。” 清代醫家汪謝誠還說過:“薄荷多服,耗散真氣,致生百病,余嘗親受其累,不可不知!” 由此可見,凡氣虛體弱之人,切勿食用。 荷葉 - 性平,味甘澀,多服久服,有耗氣之弊。正如清代醫家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指出:“荷葉,升散消耗,虛者禁之。” 因此,凡氣虛體弱之人,應忌食之。 此外,氣虛體質還應當忌吃或少吃蕎麥、 柚子、柑、金橘、金橘餅、橙子、荸薺、生蘿蔔、地骷髏、芥菜、莙薘菜、砂仁、菊花、茶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