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

陽虛是指人體內的陽氣不足,中國傳統醫學通常分為脾陽虛和腎陽虛,大多表現為畏寒肢冷、體溫偏低、手足發涼,或腰背怕冷,或腰以下有冷感;大便經常稀薄不成形,小便清長,或小便頻數,或溺後餘瀝,或陽痿;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P906】

宜忌原則


陽虛體質宜吃性屬溫熱的食物,宜吃具有溫陽散寒作用的食品,宜溫補忌清補,宜食熱量較高而富有營養的食品。忌吃性寒生冷之物,忌吃各種冷飲,忌吃各種生冷瓜果。

宜食物品


陽虛之人宜吃下列食物。 乾薑 - 將生薑曬乾或烘乾後即為乾薑。生薑偏於散寒,乾薑更有溫中回陽,尤其是有溫暖脾陽的作用,著名古方理中湯即用之。 《本草正》中曾說:“下元虛冷,而為腹疼瀉痢,專宜溫補者,當以乾薑炒黃用之。” 凡陽虛怕冷、脘腹冷痛、四肢不溫者皆宜用之。【P907】 胡椒 - 性熱,味辛。明•李時珍稱其為“純陽之物,暖腸胃。”《本草經疏》亦云:“凡胃冷嘔逆,心腹冷痛,大腸虛寒,四肢如冰等,誠為要品”。清代醫家黃宮繡還說:“胡椒比之蜀椒,其熱更甚,凡因火衰寒人,治皆有效。” 中醫理論認為,火衰與寒人是有區別的,火衰乃指人體本身陽氣衰少,而寒人當指寒邪侵襲。胡椒散寒力強而溫陽力遜,誠如黃宮繡所云:“胡椒止有除寒散邪之力,非同桂、附終有補火益元之妙。” 然而,陽虛之人,寒邪易犯,故食之亦宜。 肉桂 - 性熱,味辛甘,是最為常用的調味食品,有補元陽、暖脾胃、通血脈、散寒氣的功用。李時珍認為:“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本草匯言》亦稱:“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藥也。下行走里之物, 壯命門之陽。”古代凡治療陽虛之名方,如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皆用肉桂為主藥。肉桂甘辛大熱,不僅能補陽氣,又能散寒邪,故凡陽虛怕冷、四肢不溫、腰膝冷痛之人,最宜食之。 荔枝 - 性溫,味甘酸,為一種溫補果品。 《玉楸藥解》說它“暖補脾精,溫滋肝血。甘溫滋潤,最益脾肝精血,陽敗血寒,最宜此味”。《泉州本草》還說:“荔枝壯陽益氣。 ” 若陽虛又兼氣血不足之人,宜經常吃些荔枝。 茴香 - 性溫,味甘辛。有大茴香與小茴香之分,兩者均有溫陽補火與散寒理氣作用。陽虛火衰和寒凝氣滯者,食之皆宜。金元醫家李東垣認為:“小茴香補命門之火”。《醫林纂要》也認為:“茴香,大補命門,命門火固,則諸寒皆散。 ” 茴香辛甘溫,作為調味品,陽虛體質宜少量常食之,確有補陽散寒的效果。 肉蓯蓉 - 性溫,味甘酸鹹,有溫補腎陽的作用,中醫多用以治療陽虛便秘,或陽虛怕冷、腰膝冷痛。 《藥性論》中說它“益髓,壯陽,大補益”。近代名醫張山雷認為肉蓯蓉能“溫養陽氣,補陰助陽”。肉蓯蓉主產地在中國的西北地區,當地民間對陽虛之人,常用肉蓯蓉同山藥作羹服食 ,認為“食之勝服補藥”。【P908】 人參 - 性溫,味甘微苦,除有大補氣血的作用外,也兼有溫陽補火的功效。正如《本草正》所云:“人參,氣虛血虛俱能補;陽氣虛竭者,此能回之於無有之鄉。”《醫學啟源》認為人參“治脾胃陽氣不足〞。 《本草蒙筌》說它“滋補元陽”。大凡陽虛體質,均宜服食。 此外,陽虛體質還宜吃鮮生薑、丁香、 荳蔻、 蓽澄茄、 鎖陽 、桂圓 、黃芪 等。

忌食物品


陽虛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甜瓜 - 其性大涼,易傷人之陽氣。如《本草衍義》中早有告誡:“甜瓜,多食未有不下痢者,為其消損陽氣故也。” 因此,凡平素陽氣不足,尤其是脾腎陽虛之人,切勿多食之。 此外,陽虛之人還應忌吃或少吃鴨蛋、牛奶、酸奶、柿子、柿餅、柚子、柑、香蕉、無花果、西瓜、青苦瓜、地瓜、菜瓜、生藕、生蘿蔔、絲瓜、冬瓜、紫菜、地耳、金針菇、草菇、落葵、蒓菜、髮菜、莙薘菜、羅漢果、荸薺、菊花腦、薄荷、金銀花、菊花、槐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