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
中醫理論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人體營養物質的來源在於飲食,而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全依靠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虛則水穀精微無以傳輸運化,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養,從而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身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後作脹,大便溏瀉;或穀食不化、四肢欠溫、氣短怯冷,婦女脾虛帶下;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脈細弱無力等一系列脾虛表現。
宜忌原則
脾虛之人宜吃具有補脾益氣作用的食品,宜吃甘平或甘溫的食物【P910】,宜吃稀軟易消化的溫熱食品。忌吃生冷瓜果蔬菜,忌吃性屬寒涼之物,忌吃滋膩厚味、堅硬難化之物,忌吃辛辣耗氣、破氣傷胃的食品,忌吃炒爆助火、香燥黏糯的食物。
宜食物品
脾虛者宜吃以下食品。 粳米 - 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 《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洩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本草經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 ” 可以說凡虛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虛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 - 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洩。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 鍋巴 - 又稱鍋焦。性平。 《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它“補氣,運脾,消食,止泄瀉”。凡脾虛不運、飲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虛久瀉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兒常用健脾消食的“鍋焦丸”,治老人脾洩的“玉露霜”。 《梁侯瀛集驗良方》中用以治療“老幼脾虛久瀉不愈”就是用鍋巴同蓮子肉為末加白糖調服,頗有效果。 西穀米 - 又稱西米。白淨滑糯,營養豐富。性溫,味甘,能溫中補脾,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 《柑園小識》記載:“西穀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 番薯 - 俗稱甘藷、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 《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 ”《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P911】 薏苡仁 - 俗稱苡仁米、六穀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 《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飯豇豆 - 性平,味甘,能健補脾胃,對脾胃虛弱、食少便瀉,或婦女脾虛帶下者,食之最宜。 《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的記載。明•李時珍還說它能“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還可同粳米煮飯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 - 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虛弱。 《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瀉,暖脾胃。”《本草求真》還解釋道:“扁豆如何補脾?蓋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於脾而有益也。”《會約醫鏡》認為:扁豆“炒用健脾止瀉”。對於脾虛嘔逆,食少久洩、小兒脾虛疳積、婦女脾虛帶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P912】 大棗 - 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大棗安中養脾”的記載。明•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對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經常服用大棗。” 櫻桃 - 性溫,味甘,能補脾益氣。 《名醫別錄》中就說:“櫻桃主調中,益脾氣。”《滇南本草》亦云:“櫻桃治一切虛症,能大補元氣,滋潤皮膚。”凡脾氣虛弱者宜食。 芡實 - 性平,味甘澀,入脾、腎經,有補脾益氣、固腎澀精的作用。尤其是脾虛而大便泄瀉,或脾虛婦人帶下者,食之最宜。 菱角 - 熟者甘平,鮮者甘涼,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氣的作用。 《本草衍義》中曾說:“煮熟取仁食之,代糧。”用老菱制取澱粉叫菱粉,也有補脾作用。 《唐本草》云:“菱,作粉極白潤宜人。”《綱目拾遺》亦載:“菱粉補脾胃,強腳膝,健力益氣。”脾胃氣虛者食之為佳。【P913】 蓮子肉 - 性平,味甘澀,有補脾胃之功。明•李時珍認為:“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禀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玉楸藥解》中還說:“蓮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澀之性,最宜滑洩之家,遺精便溏,極有良效。” 所以,對脾虛之人久痢虛瀉,婦女白帶清稀頻多者,最宜食之。 黨參 - 性平,味甘,無毒,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 《本草正義》指出:“黨參力能補脾養胃,潤肺生津,健運中氣,本與人參不甚相遠。其尤可貴者,則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參,無不可以潞黨參當之,凡百證治之應用人參者,亦無不可以潞黨參投之。”可見黨參補脾胃作用與人參相同,且運用得比人參更廣泛。 太子參 - 又稱孩兒參、 童參。能補脾益氣。 《本草從新》說它“大補元氣”。 《飲片新參》認為太子參“補脾肺元氣”。《陝西中草藥》中還說它“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脾虛腹瀉,不思飲食。脾虛者宜常食之。” 此外,脾虛之人還宜服食山藥、粟米、 高粱、青稞、蠶豆、白木耳、花生、黃芪、白朮、甘草等。
忌食物品
脾虛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梨子 - 生梨性涼,脾虛切忌。正如《飲食須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損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經疏》亦云:“脾虛泄瀉,法咸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虛寒瀉者忌之。”因此,凡脾虛之人,尤其是脾胃虛寒腹瀉便溏者,切勿食用。 山楂 - 又叫棠梂、山里紅。能開胃消食,但有損害脾胃之弊。如《本草綱目》中曾說:“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脹悶者,於每食後嚼二三枚絕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經疏》中也指出:“脾胃虛,兼有積滯者,當與補藥同施,亦不宜過用。”元•朱丹溪還認為:“山楂,若胃中無食積,脾虛不能運化,不思食者,主服之,反克伐脾胃生髮之氣也。” 因此,脾虛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P915】 甜菜 - 又叫莙薘菜。其性涼,有損脾氣。如《本草求真》中指出:“脾虛人服之,則有腹痛之患,氣虛人服之,則有動氣之憂,滑腸人服之,則有泄瀉之虞。” 由此可見,對脾氣虛弱,尤其是脾虛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之。 枸杞子 - 性平,味甘。但古代醫家也有認為,枸杞性寒。如《別錄》中說它“微寒”。 《食療本草》認為“寒,無毒”《本草求真》中還說:“枸杞,甘寒性潤。” 正因如此,對平素脾胃虛弱,或素有脾胃虛寒便溏者,皆當忌之,正如《本草經疏》中告誡:“脾胃薄弱,時時泄瀉者勿入。” 此外,脾虛者根據其宜忌原則,應當忌食或少吃馬奶、牛奶、芝麻、蕎麥、柿子、柿餅、荸薺、柑、橘、香蕉、桑椹、無花果、獼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蘿蔔、水芹菜、落葵、菊花腦、茼蒿、菠菜、蒓菜、髮菜、蕺菜、地瓜、絲瓜、生菜瓜、生黃瓜、紫菜、地耳、金針菇、草菇、菊花、金銀花、地黃、決明子、西洋參、胖大海、薄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