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 小 豆
【俗名】紅豆、赤豆、紅飯豆、米赤豆。
【性味】性平,味甘酸。
【功效】健脾止瀉,利水消腫。
【宜食】適宜各類型水腫之人,包括腎臟性水腫、心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等,適宜產後缺奶和產後浮腫,可單用赤小豆煎湯喝或煮粥食;適宜肥胖症之人食用。《食性本草》:“赤小豆堅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產書方》:“下乳汁【P33】,煮赤小豆取汁飲。 ”《本草綱目》,“通乳汁. ”
【忌食】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之人忌食。陶弘景云:“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瘦。”《食性本草》“久食瘦人。”《本草新編》:“赤小豆,可暫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滲濕。濕症多屬氣虛,氣虛利水,轉利轉虛而濕愈不能去矣,況赤小豆專利下身之水 ,而不能利上身之濕。蓋下身之濕真濕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濕,虛濕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本草綱目》:“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洩,所以令肌瘦身重也。《隨息居飲食譜》:“赤小豆,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按語】赤小豆的營養成分不如大豆,除含蛋白質、脂肪外,並含有維生素 A、B、C和植物皂素以及鋁、銅等微量元素。還要提醒注意的是,赤小豆與相思子二者外形相似,均有“紅豆”之別名。相思子產於廣東,外形特徵是半粒紅半粒黑,過去曾有誤把相思子當作赤小豆服用而引起中毒的,食用時不可混淆。另據元代賈銘《飲食須知》中介紹,赤小豆的花叫“腐婢”,能解酒毒,食之令人多飲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