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 蛋
【俗名】雞子,雞卵。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滋陰,潤燥,養血,安胎。
【宜食】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貧血及婦女產後病後調養;適宜嬰幼兒發育期補養。老年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人,宜少量食用雞蛋,一般每日不超過1只,不宜多食,這樣限量食用,既可補充優質蛋白質,又不影響血脂水平。近代醫學家們從生理病理變化和臨床實驗觀察發現,少量地常吃雞蛋,對老人有很大益處,不但能增加營養,還有助於延緩衰老。蛋黃中含有豐富的鐵質,易被消化吸收,是嬰幼兒良好的補鐵食品。出生嬰兒體內鐵質儲藏較多,但到5~6個月以後就逐漸減所少,在嬰兒出生4 個月後就必須補充鐵劑,蛋黃是最理想食品。一般地說,6個月以內的嬰兒每天以吃 1/4~1/3個蛋黃為妥,6個月至1歲吃1/2個蛋黃為宜,1~1.5歲,每天以不超過1個蛋黃為好,1.5~2.5 歲的幼兒可以隔日吃1個雞蛋,2.5~3.5歲才可以每天吃1個雞蛋。雞蛋宜和大豆或蔬菜同吃,因為雞蛋與大豆合吃,可以大大提高大豆蛋白的生理價值。又因雞蛋的維生素 C 含量很少,所以,吃雞蛋時配食蔬菜為最好。
【忌食】患高熱 、腹瀉、肝炎、腎炎、 膽囊炎、 膽石症之人忌食。病人發高熱之時,因消化液分泌減少,各種消化酶的活力下降,應吃清淡飲食,少吃含有高蛋白的蛋類,否則會引起食慾下降腹脹,腹瀉,不利於康復。蛋黃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膽固醇,而這兩者均需在肝臟內代謝,使肝臟的負擔過重,不利於肝炎的恢復。腎炎患者腎功能和新陳代謝減退,尿量減少時,體內代謝產物不能全部由腎臟排出體外,若再過多地食用雞蛋,體內尿素增多,使腎臟病情加重,甚至出現尿毒症。所以,任何腎病當出現腎功能衰竭時,應忌食雞蛋。根據前人經驗,雞蛋忌與甲魚一同食用。唐•孟詵:“雞子動風氣,不可多食。”《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風阻氣,諸外感及瘧、膽、痞滿、肝鬱、痰飲、腳氣、痘瘡,皆不可食。”《本草匯言》:“胸中有宿食積滯未清者,勿宜用。”《飲食須知》:“多食動風氣。同蔥蒜食,令氣短。同韭食,成風痛。同鱉肉食【P55】,損人。同兔肉食,成瀉痢。雞子鯉魚同食,令兒生瘡。同糯米食,令兒生寸白蟲。小兒患痘疹者,不惟忌食,禁嗅其煎食之氣,恐生翳膜也。 ”
【按語】雞蛋又有雞蛋白與雞蛋黃之分,古人對此認識尤深。如《本草綱目》云:“卵白,其氣清,其性微寒;卵黃,其氣渾,其性溫。精不足者,,補之以氣,故卵白能清氣,治伏熱,目赤,咽痛諸疾。形不足者,補之以味,故卵黃能補血,治下痢,胎產諸疾。”雞蛋白能潤肺利咽,清熱解毒,適宜咽痛音啞,目赤,熱毒腫痛者食用。但《食療本草》又云:“動心氣,不宜多食。”雞蛋黃能滋陰潤燥,養血息風,適宜虛勞吐血、熱病驚厥、心煩不得眠、胎漏下血者食用。明•李時珍說:“雞子黃,氣味俱厚,故能補形,昔人謂其與阿膠同功,正此意也。”但雞子黃難以消化,不宜多吃,正如《本草求真》所云:“多食則滯。”據營養學家分析,雞蛋清與雞蛋黃含有的營養成分各異。在100 克雞蛋清(即雞蛋白)中,含水分87克,固形物 13 克。其中蛋白質10克,脂肪0.1 克,碳水化合物1克,灰分0.6克,鈣19毫克,磷16毫克,鐵0.3毫克,核黃素 0.26 毫克,尼克酸0.1 毫克,不含維生素A 和維生素C。在10克蛋白質中,,卵白蛋白佔 75%,卵類粘蛋白佔 15%,卵粘蛋白佔 7%,伴白蛋白佔 3%。卵白蛋白是一種含磷蛋白質,卵類粘蛋白是一種混合物,其中含有溶酶菌、卵蛋白酶抑制物、卵類粘蛋白、卵糖蛋白、卵黃素蛋白。雞蛋清的蛋白質,在營養上是優良的、因它含所有的必需氨基酸,而含脂類甚少,也只含0.4% 的游離葡萄糖。而在100 克雞蛋黃中,含蛋白質13.6克,,脂類 30 克,碳水化合物1克,灰分1.6 克,鈣 134 毫克,磷532毫克,鐵7毫克,維生素 A3 500 國際單位,硫胺素 0.27 毫克,核黃素0.35 毫克,尼克酸微量,蛋白質有卵黃磷蛋白、卵黃球蛋白以及5種唾液酸糖蛋白。雞蛋黃含大量脂肪性物質,其中約 10%為磷脂,而磷脂中又以卵磷脂為主。脂肪性物質中的脂肪酸主要是油酸、亞油酸、亞麻酸、飽和酸。雞蛋黃含膽固醇量約 1.3%,葡萄糖約 0.3%。【P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