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
【俗名】棠梂、山里紅、紅果、酸楂。
【性味】性微溫,味酸甘。
【功效】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化瘀,收斂止痢,降血脂,降血壓。
【宜食】凡傷食後引起的腹滿飽脹,尤其是肉類食積不化,上腹疼痛,最為適宜;適宜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食用,包括老年心臟衰弱,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高脂血症,陣發性心動過速等;適宜各種癌症患者食用;適宜婦女月經過期不來,或產後瘀血腹痛,惡露不盡者食用;適宜細菌性痢疾,腸炎者食用;適宜小兒乳食積滯者食用。此外還適宜肥胖症,壞血病(維生素C缺乏症),病毒性肝炎,脂肪肝,急慢性腎炎,縧蟲病患者食用。《本草衍義補遺》:“婦人產後兒枕痛,惡露不盡,煎汁入砂糖服之,立效。”《本草綱目》:“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脹悶者,於每食後嚼二三枚絕佳。但不可多食,忍反尅伐也。”《本草經疏》:大抵其功長於化飲食,健脾胃,行結氣,消瘀血,故小兒、產婦宜多食之。《本草通玄》:“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積,故幼科用之最宜。 ”
【忌食】凡脾胃虛弱者忌食山楂;患有齲齒者,不宜多食山楂;服用人參或西洋參期間,忌食山楂;糖尿病人忌食;山楂味酸有斂性,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和胃酸過多者切忌多食,以免因酸多加重病情;患有各種炎症患者,也應忌食,因其酸斂之性會影響炎症的吸收;妊娠婦女,患習慣性流產和先兆流產者,禁忌食用山楂,免得傷胎墜胎。《本草綱目》:“生食多,令人嘈煩易飢,損齒,齒齲人尤不宜。”《得配本草》:“氣虛便溏,脾虛不食,二者禁用,服人參者忌之。”《隨息居飲食譜》: “多食耗氣,損齒,易飢,空服及羸弱人或虛病後忌之【P128】。 ”
【按語】山楂內含糖分、維生素、胡蘿蔔素、脂肪、蛋白質、澱粉、蘋果酸、枸櫞酸、鈣和鐵等物質,特別是維生素 C 的含量較為豐富,比蘋果、桃子、梨子等還多。市售山楂製品有糖葫蘆、山楂餅、山楂糕、山楂片、山楂丸、山楂沖劑、山楂酒等,這類食品均能健脾開胃,消食導滯,尤其對癌症患者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者更有益處。山楂對消油膩、化肉積有特別好的效果。山楂還具有擴張冠狀動脈,舒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臟活力,降低膽固醇,降低血壓和強心,抗心律不齊的作用。藥理實驗還證明,山楂有很強的抑制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茵、金黃色球菌、炭疽桿茵和白喉桿菌等作用,故適宜腸道感染者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