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棗

【俗名】紅棗、乾棗。

【性味】性溫,味甘。

【功效】益氣補血,健脾和胃,祛風。

【宜食】適宜胃虛食少,脾虛便溏,氣血不足,營養不良,心慌失眠,貧血頭暈,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之人食用;適宜慢性肝病者食用;適宜心血管疾病之人食用;適宜過敏性疾患之人食用,包括過敏性紫癜,支氣管哮喘,蕁麻珍,過敏性濕疹,過敏性血管炎等,可以調整免疫功能紊亂;適宜各種癌症患者食用,尤其是腫瘤患者放療、化療而致骨髓抑制之不良反應者。《本草綱目》:“《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中國藥植圖鑑》:“治過敏性紫斑病,貧血及高血壓。”

【忌食】凡痰濕偏盛之人,腹部脹滿,舌苔厚膩者忌食;急性肝炎濕熱內盛者亦忌;小兒疳積和奇生蟲病兒忌食大棗;齒病疼痛者亦忌。根據前人經驗,大棗忌與蔥和魚同食。大棗與蔥同食則令人五臟不和,與魚同食則令腰腹作痛。糖尿病患者切忌多食。【P129】《醫學入門》:“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本草經疏》. “小兒疳病不宜食,患痰熱者不宜食。”《本草匯言》:“蛔結腹痛及一切諸蟲為病者,咸忌之。”《隨息居飲食譜》:“棗,鮮者甘涼,利腸胃,助濕熱,多食患脹瀉,熱渴,最不益人,小兒尤忌。凡小兒、產後及溫熱、暑濕諸病的前後,黃膽,腫脹並忌之。”《飲食須知》:“棗子味甘,生性熱,熟性平。生食多令人熱渴膨脹,動臟腑,損脾元,助濕熱患寒熱胃弱羸瘦人不可食,同蜜食,損五臟。熟棗多食,令人齒黃生䘌。同蔥食,令五臟不和。勿與鱉蟹同食。久食最損脾,助濕熱,患齒病、疳病、蟲䘌及中滿者勿食。”

【按語】紅棗.是一種藥食兼用之品,營養價值很高,富含維生素C,每100 克鮮棗中含量高達 400 ~600 毫克,冠於百果之首,故紅棗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稱。除維生素 C外,還含有胡蘿蔔素、核黃素、鈣、磷、鐵等營養素。紅棗有促進肝臟合成白蛋白功能,調整白、球蛋白比例,糾正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的作用。所以,紅棗適宜慢性肝炎,肝硬化之人服食,也可減少其他藥物對肝臟的損害。紅棗中含環磷酸腺甙,可擴張血管,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營養,對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好處。紅棗配鮮芹菜根同煎服,對降低血脂膽固醇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