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

【俗名】丹荔、妃子笑。

【性味】性溫,味甘酸。

【功效】養血,生津,理氣,止痛,除口臭。

【宜食】適宜體質虛弱,病後津液不足,貧血之人食用;適宜脾虛腹瀉,或老年人五更洩,胃寒疼痛者食用;適宜口臭之人食用。《玉楸藥解》:“荔枝,甘溫滋潤,最益脾肝精血,陽敗血寒,最宜此味。血熱宜龍眼,血寒宜荔枝。乾者味減,不如鮮者,而氣質和平,補益無損,不至助火生熱,則大勝鮮者。《本草經疏》:“鮮時味極甘美,多津液,故能止渴,甘溫益血,助榮氣,故能益人顏色。”

【忌食】凡屬陰虛火旺體質者忌食;患有糖尿病之人忌食。一次不宜食之過多,否則易上火。荔枝性熱,妊娠,出血病患者以及小兒均應忌食。《食療本草》:“多食則發熱。”《本草綱目》:“荔枝,鮮者多食即齦腫口痛,或衄血,病齒䘌及火病人尤忌。”《飲食須知》:“多食發熱,煩渴口乾,衄血,鮮者尤甚,令即齦腫口痛,患火病及齒䘌人尤忌之。”

【按語】荔枝為中國著名果品,產於中國東南,南部和西南部,果肉含蔗糖、葡萄糖、蛋白質 脂肪、維生素 C、維生素 A、維生素B【P133】葉酸及檸檬酸等。此外,多食荔枝除能導致發熱上火之外,還可得“荔枝病”,此病在中國南方盛產荔枝的地區時有發生,其表現為清晨突然頭昏,噁心,出汗,乏力,甚至昏迷和循環衰竭等症狀。有學者認為,這是由於荔枝中含有一種名為a-次甲基丙環基甘氨酸的物質,可使血糖下降,若吃過多的荔枝可發生中毒性血糖降低性昏厥,即所謂“荔枝病”。若遇此情況,可用荔枝殼煎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