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附:零餘子)
【俗名】淮山藥、薯蕷。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健脾胃,補肺氣,益腎精, 滋養強壯。
【宜食】適宜一切體虛,病後虛羸,脾胃氣虛者食用;適宜慢性脾虛便溏,長期腹瀉,食慾不振,神疲倦怠,婦女脾虛帶下者食用;適宜肺腎不足所致的虛勞咳喘,遺精盜汗,夜尿頻多之人食用;適宜糖尿病患者口渴、多尿、善飢者長期食用;適宜慢性腎炎及小兒遺尿者食用。《本草正》:“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醫學衷中參西錄》:“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滋腎,寧嗽定喘,強志育神,性平,可常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飲之,不可炒用,以其含蛋白質甚多,炒之則其蛋白質焦枯,服之無效。
【忌食】山藥的特點是:清淡滋補,性質平和,補而不滯,不熱不燥,諸無所忌《隨息居飲食譜》:“腫脹、氣滯諸病均忌。”
【按語】據現代研究發現,山藥所含的皂甙,是激素的原料,山藥的重要成分之一多巴胺,具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的重要作用。臨床實踐也證明,山藥確有增進食慾,改善人體的消化功能增強體質等綜合效用。由於山藥內所含的澱粉酶,又稱消化素,據檢驗分析,能分解成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所以有滋補之效。這種澱粉酶在 45~55度C時,糖化力最強,在3小時內可以消化5倍量的澱粉。但在持久的高熱中久煎,功效可以喪失,因此,在煎煮時,不可過久。山藥葉腋間的珠芽,名叫零餘子,與山藥功用相同。 《本草綱目》云:“零餘子,即山藥藤上所結子也,煮熟去皮,食之勝於山藥。”《本草拾遺》中也說:“補虛損,強腰腳,曬乾功用強於薯蕷。”【P174原著作頁數,提供對照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