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
【俗名】矮瓜 、崑崙瓜 、東風菜、落蘇、白茄、紫茄。
【性味】性涼,味甘。
【功效】清熱,活血,寬腸,通便。
【宜食】適宜發熱,便秘者食用;適宜高血壓,眼底出血,咯血,動脈硬化,皮膚紫斑症等容易內出血的人食用;適宜壞血病者食用。
【忌食】過老的茄子忌食。茄科植物都含有一定的茄鹼,這是對人有害的物質,在生理成熟期的茄子中含量更多,所以,這個時期的茄子不宜多吃。根據前人經驗,凡是虛寒腹瀉,皮膚瘡病,孕婦,以及目疾患者忌食。馬志:“凡久冷人不可多食,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本草求真》:“茄味甘氣寒,質滑而利,服則多有動氣,生瘡,損目,腹痛,洩瀉之虞,孕婦食之,尤見其害。。”《隨息居飲食譜》:“便滑者忌之。秋後者微毒,病人勿食。”《飲食須知》:“多食動風氣,發痼疾及瘡疥。虛寒脾弱者勿食。諸病人莫食,患冷人尤忌。秋後食茄損目。女人能傷子宮無孕。蔬中惟此無益。”
【按語】茄子內含維生素 A 、維生素 B、維生素 C、維生素 P,脂肪,蛋白質,醣類及礦物質等,其中醣類的含量比番茄多1倍,礦物質多2~3倍。茄子與一般蔬菜不同的是,它含有維生素 P,尤以紫茄子含量較高。維生素 P可降低毛細血管的脆性和滲透性,增加細胞間的粘力,防止微血管破裂,使小血管保持正常功能。另外,美國醫學界在《降低膽固醇十二法》中,把食用茄子降低膽固醇列在十二法之首。國外研究人員發現,茄子中含有一種名為【P177】“龍葵鹼”的物質,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據臨床醫生報導,癌症病人常伴有發燒,特別是一些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由於癌細胞的大量破壞,更易發燒,如常食茄子,確有退燒的效果。但民間及古代醫家卻多認為茄子為發物,故當謹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