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附:豆腐皮、豆腐乾、豆腐乳)

【俗名】

【性味】性涼,味甘。

【功效】益氣寬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和脾胃,抗癌。

【宜食】適宜身體虛弱,營養不良,氣血雙虧,年老羸瘦之人食用;適宜高脂血症,高膽固醇,肥胖者及血管硬化者食用;適宜糖尿病人食用;適宜婦女產後乳汁不足之人食用;適宜青少年兒童食用;適宜痰火咳嗽哮喘(包括急性支氣管炎咳喘)之人食用;【P205】適宜癌症患者食用;豆腐皮最宜老人;適宜飲酒之時食用,因為豆腐含有半胱氨酸,能加速酒精在身體中的代謝,減少酒精對肝臟的毒害,起到保護肝臟作用。《食物本草》:“凡人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則漸漸調妥。”

【忌食】對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忌食豆腐,因豆腐中含嘌呤較多;平素脾胃虛寒,經常腹瀉便溏之人忌食。豆腐忌與菠菜一同食用。服用西藥四環素時忌食豆腐,其原因是用石膏做的豆腐裡含有鈣,用鹽滷做的豆腐含有鎂,四環素遇到鈣、鎂離子可發生絡合作用,生成金屬絡合物,影響四環素在體內的吸收,使四環素降低抗菌效力。

【按語】豆腐中所含的蛋白質其營養成分很豐富,人體所必需的八種氨基酸都有,且消化吸收率高達92%~96%。豆腐的另一個特點,是只含蛋白質,不含膽固醇,這就使它成為心臟病 、高血壓病、高脂血症患者和老年人非常理想的食品。此外,豆腐中的卵磷脂能使體內乙酰膽鹼量增加,有預防老年性癡呆的作用。豆製品除豆腐、豆腐皮之外,還有豆腐乾、百葉(又名千張)、豆腐乳 、豆腐腦、臭腐乳等,前人亦有宜忌之說。如清代名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這樣記載:“豆腐,以青、黃大豆,清泉細磨,生榨取漿,入鍋點成後,軟而活者勝。點成不壓則尤軟,為腐花,亦曰腐腦。榨乾所造者,有千層,亦名千張、百葉,有腐乾,皆為常餚,可葷可素。而腐乾堅者,甚難消化,小兒及 老弱病後,皆不宜食。由腐乾再造為腐乳,陳久愈佳,最宜病人。其皂礬者,名青腐乳,亦曰臭腐乳,疳膨, 黃病 ,便瀉者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