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附:乾姜、炮薑、生薑皮)

【俗名】

【性味】性溫,味辛。

【功效】發汗散寒,溫胃止嘔,祛寒痰, 解魚、蟹、菌蕈毒。

【宜食】適宜傷風感冒引起的頭痛,全身酸疼,咳嗽吐白色黏痰,胃寒疼痛及寒性嘔吐者食用;適宜食用魚、蟹、菌蕈、野禽諸物中毒引起的腹痛吐瀉;也宜於誤食生半夏、生野芋、 魔芋、生南星等發生中毒,口舌發麻之人食用;適宜婦女產後食用,起到溫經散寒,去瘀血而養新血的效果,這對產後健康有好處;適宜暈車、暈船之人食用;適宜女性經期受寒時以及寒性痛經者食用。《珍珠囊》:“益脾胃,散風寒。”元•李杲:“孫真人云,薑為嘔家聖藥。”《醫學入門》薑,產後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 ”《本草綱目》:“薑,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藥,其利博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不正之邪。”

【忌食】凡屬陰虛內熱,內火偏盛之人忌食:患有目疾,【P229】癰瘡和痔瘡者不宜多食久食;肝炎患者忌食;多汗者忌食;糖尿病人及乾燥綜合徵者忌食。根據前人經驗,懷孕婦女忌用,不可多食。唐 •孫思邈:“八九月多食薑,至春多患眼,損壽,減筋力。孕婦食之,令兒盈指。”元•李杲:“古人言秋不食薑,令人洩氣。蓋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薑不禁。辛走氣洩肺,故秋月則禁之,晦庵語錄亦有秋薑夭人天年之語。”《本草綱目》:“食薑久,積熱患目,珍屢試有準。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發甚速。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並忌之。”《本草求真》:“積熱患目及因熱成痔者切忌。”《隨息居飲食譜》:“內熱陰虛,目赤喉患,血證瘡痛,嘔瀉有火,暑熱時症,熱哮大喘,胎產痧脹及時病後, 痧痘後均忌之。”

【按語】生薑,是日常食用的一種調味品,除作調料外,還可作為藥用。鮮生薑辛溫,發汗溫胃,逐寒邪;乾薑辛熱,溫中散寒,除脾胃虛寒;炮薑溫經止血;薑皮可利尿消腫。民間有“爛薑不爛味”之說,這是錯誤的。腐爛的生薑會產生一種毒性極強的物質黃樟素,這種毒素能使肝細胞變性壞死,進而誘發肝細胞癌變,因此爛生薑不可食。生薑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羊辣成分為一種芳香性揮發油脂中的薑油酮,其中主要為薑油萜、水茴香萜、樟腦萜、薑酚、桉葉油精、澱粉、黏液等。生薑之所以能“發汗散寒”,是因薑中含有一種“薑辣素”,它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臟加快跳動,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快,從而使全身產生溫熱的感覺;同時,流到皮膚的血液增多,促使身上的汗毛孔張開 ,從汗毛孔滲出水的汗也增多。流出的汗不但可以把多餘的熱帶走,而且還把病菌放出的毒素排出體外,這就是中醫所說生薑能“發汗解表散寒”的道理。生薑何以能“溫胃止嘔”這是由於吃了生薑後,薑辣素首先刺激舌頭上的味覺神經,使我們感到有股辣味,以後又刺激胃腸黏膜上的感受器【P230】通過神經反射促使胃腸道充血,消化道蠕動增強,消化液分泌旺盛,又能刺激小腸,使腸的吸收能力加強,從而達到了中醫所謂“溫胃止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