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俗名】官桂、桂皮。

【性味】性熱,味甘辛。

【功效】溫中散寒,健胃暖脾,通利血脈。

【宜食】適宜平素畏寒怕冷,四肢手腳發涼,胃寒冷痛,食慾不振,嘔吐清水,腹部隱痛喜暖,腸鳴洩瀉之人食用;適宜婦女產後腹痛.月經期間小腹冷痛和閉經者食用;適宜腰膝冷痛之人食用;適宜陽虛怕冷,手腳不溫者食用;適宜風寒濕性關節炎者食用;適宜外科陰疽流注,慢性潰瘍久不收口者食用;適宜心動過緩,脈象沉遲者食用;適宜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症者食用。《本草匯言》:“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藥也。”《本草正》:“與當歸、川芎同用,最治婦人產後血瘀兒枕痛。”

【忌食】凡內熱較重,內火偏盛,或陰虛火旺者忌食,舌紅無苔之人亦忌;患有乾燥綜合徵,更年期綜合徵者忌食;平素大便燥結,或患有痔瘡者忌食;凡患有出血性疾病之人忌食;婦女懷孕期間忌食;肉桂在春夏之季忌食。《珍珠囊》:“春夏為禁藥。”《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虛內燥,孕婦,產後血熱,四者禁用。”《本草求真》:“精虧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本草綱目》:“桂性辛散,能通子宮而破血,故《別錄》言其墮胎。 ”《本草經疏》:“血崩血淋尿血,陰虛吐血咯血,鼻衄齒衄,汗血,小便因熱不利,大便因熱燥結,肺熱咳嗽,產後去血過多,及產後血虛發熱,小產後血虛寒熱,陰虛五心煩熱,似中風口眼歪斜,失音不語,語言蹇澀,手足偏枯,中暑昏暈,中熱腹痛,婦人陰虛少腹痛,【P235】一切溫病熱病頭痛口渴,陽證發斑發狂,小兒痧症腹痛作瀉,痘瘡血熱乾枯黑陷,婦人血熱經行先期,婦人陰虛內熱經閉,婦人陰虛寒熱往來,口苦舌乾,婦人血熱經行作痛,男婦陰虛,內熱外寒,中暑瀉利暴注如火熱,一切滯下純血,由於心經伏熱,腸風下血,臟毒便血,陽厥似陰,夢遺精滑,虛陽數舉,脫陰目盲等三十餘證,法並忌之。 ”《隨息居飲食譜》:“血虛內熱,溫暑時邪諸病均忌。 ”

【按語】肉桂既是一味常用中藥,同時也是一味常用的肉食品佐料,其性溫熱,故只宜少用而不可多用。中醫認為,肉桂辛熱,本草有“小毒”之記載,用量不宜過大。曾有報導,頓服肉桂末 36克後,發生頭暈、 眼花、眼脹、眼澀、咳嗽、尿少、乾渴、脈數大等毒性反應,經換服寒涼藥後1~2 週才逐漸消除。肉桂含有揮發性桂皮油,其主要成分為桂皮醛(約佔 75%~90%),尚含有少量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鞣質、黏液等。肉桂之所以有中醫所謂的溫中散寒、活血、健胃、止疼等功效,是因為桂皮油能刺激胃腸道黏膜,有助於消化吸收機能亢進,解除胃腸痙攣性疼痛,增加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排除消化道積氣,興奮神經血管,促進血液循環並使體溫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