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食鹽、鹽巴。

【性味】性寒,味鹹。

【功效】清火,涼血,滋腎, 堅齒。

【宜食】適宜急性胃腸炎之人嘔吐腹瀉者食用;適宜炎夏中暑多汗煩渴之人食用:適宜咽喉腫痛:口腔發炎,牙齦出血之人食用;適宜胃酸缺乏引起消化不良,大便乾結和習慣性便秘之人食用。【P249】服用補腎中藥之人,適宜吃少許鹽湯,以作引經之用。明•李時珍;“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故服補腎藥用鹽湯者,鹹歸腎,引藥氣入本臟也。”《隨息居飲食譜》:“鹽,補腎,引火下行,潤燥祛風,清熱滲濕,明目。”

【忌食】一切水腫之人忌食;患有高血壓病,心臟功能不全者,腎臟病,慢性肝炎之人忌食少食。《黃帝素問》:“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多食則脈凝澀而非變色。”《別錄》:“多食傷肺喜咳。”《蜀本草》:“多食令人失色膚黑,損筋力。”《本草衍義》:“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本草經疏》:“消渴,法所大忌。”《本草綱目》:“鹽之味微辛,辛走肺,鹹走腎,喘嗽、水腫、消渴者,鹽為大忌。”

【按語】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同時還含有少量的鉀、 鎂、碘、鈣等物質。食鹽是人體鈉和氯的主要來源,它既能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也可維持體內酸鹼平衡和保持神經、骨骼肌的興奮性,還參與胃酸生成。長期缺鹽會導致生理功能紊亂、周身乏力 、食慾不振、噁心、 嘔吐、肌肉酸痛、陣發性腹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