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

【俗名】獨根、箭芪。

【性味】性微溫,味甘。

【功效】補虛,益氣,止汗。

【宜食】適宜氣血不足,氣短乏力,表虛而易患感冒,自汗多汗之人食用;適宜內傷勞倦,脾虛洩瀉,脫肛,子宮脫垂,以及一切氣虛體弱之人食用;適宜慢性潰瘍,久不收斂,以及老爛腿者食用;適宜慢性肝炎,慢性腎炎,白血球減少者食用;適宜糖尿病患者食用。《本草備要》:“黃芪,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炙用補中,益元氣,壯脾胃。生血,生肌,排膿內托,瘡癰聖藥。痘症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元 •朱丹溪:“黃芪補元氣,肥白而多汗者為宜。”《藥品化義》:“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本草正義》;“黃芪,補益中土,溫養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得配本草》:“肌表之氣,補宜黃芪,五內之氣,補宜人參。”

【忌食】凡患有發熱病者,急性病者,熱毒瘡瘍者,陽氣旺者,以及食滯胸悶,胃脹腹脹之人忌食。《醫學入門》:“蒼黑氣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本草經疏》:“胸膈氣悶,腸胃有積滯者勿用;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忌之。”《藥品化義》:“若氣有餘,表邪旺,腠理實【P272】,三焦火動,宜斷戒之。 ”

【按語】黃芪補氣,民眾習用之,或以黃芪煨棗,故在台灣已列入食品管理範圍。黃芪中含有醣類、黏液質、胆鹼、甜菜鹼、葉酸和多種氨基酸等營養成分。據分析,黃芪對正常心臟有加強其收縮作用,對疲勞而陷於衰竭的心臟,其強心作用更加明顯。黃芪還能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況,故對慢性潰瘍久不癒合者有效。又能消除腎炎的蛋白尿,保護肝臟防止肝醣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