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

【俗名】紅參、 白參。

【性味】性溫,味甘微苦。

【功效】補氣生血,健脾益胃, 強心提神。

【宜食】適宜身體瘦弱, 勞傷虛損,氣血不足,喘促氣短之人食用;適宜脾胃氣虛,食少倦怠,大便滑洩,慢性腹瀉之人食用;適宜體虛之人驚悸,健忘,頭昏,貧血, 神經衰弱,男子陽痿,女子崩漏之人食用。元 •李杲:“人參能補肺中之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肺主諸氣故也。補可去弱,人參之屬是也,蓋人參補氣。 ”《本草綱目》:“人參治男婦一切虛證。 ”《本草正》:“人參,氣虛血虛俱能補。故凡虛而發熱,虛而自汗,虛而眩暈,虛而困倦,虛而驚懼,虛而短氣,虛而遺洩,虛而瀉利,虛而頭疼,虛而腹痛,虛而欲食不運,虛而痰涎壅滯,虛而咳血吐血,虛而淋瀝便閉,虛而嘔逆燥煩,虛而下血失氣等症,是皆必不可缺也。 ”

【忌食】體質壯實,及熱性病人忌食;高血壓之人伴有頭昏腦脹,口苦咽乾,性情急躁,大便乾結,以及肝陽偏亢之人忌食;糖尿病之人伴有口乾作渴,多飲多食,小便赤熱,舌紅乏津者忌食;屬陰虛火旺之人口鼻乾燥,手足心熱,煩躁失眠,口鼻出血,以及咯血咳血者忌食;乾燥綜合徵患者忌食:初生嬰幼兒忌食;服用中藥藜蘆之人忌食。在食用人參期間,一般忌吃山楂、蘿蔔及飲茶。人參忌用鐵鍋煎煮。【P275】《本草經集注》:“人參反藜蘆。”《月池人參傳》:“忌鐵器。”《醫學入門》:“陰虛火嗽吐血者慎用。”《藥品化義》:“若脾胃熱實,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悶痛,噎膈便秘,有蟲有積,皆不可用。”《得配本草》:“山楂,服人參者忌之,”

【按語】人參屬五茄科植物,是一味古老的中藥,由於一般民眾皆常以泡茶或佐膳,故逐漸亦入常用食品,台灣衛生署已將人參等45 味可食用中藥歸屬食品管理範圍。人參由於產地不同,加工方法各異,故人參又有多種名稱,諸如圓參、野山參、紅參、糖參、白參、生曬參、高麗參、別直參 、朝鮮參、東洋參等,然皆屬人參範疇。人參含29種人參皂甙,16種以上氨基酸,9 種糖,3 種脂肪酸,3種甾醇,7 種維生素,2種揮發油,3種黃酮類物質,12種無機元素,3 種酶和葡萄糖甙、人參奎酮、膽鹼等,其中,人參皂甙是人參的主要有效成分。由於人參(尤其是野山參)有明顯的強壯興奮作用,凡體質健壯之人皆不宜服食,否則極易導致“人參濫用綜合徵”,出現面紅目赤,神經過敏,失眠煩躁,口鼻出血或咯血,皮膚瘙癢,血壓升高,男子性功能亢進,小兒性早熟等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