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礬
【俗名】明礬、生礬。
【性味】性寒,味酸澀。
【功效】消痰涎,止瀉痢。
【宜食】適宜精神分裂症,癲狂,風痰癎病,中風痰厥,失音不語,癔病等痰涎阻塞包絡心竅者食用;適宜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者食用;適宜慢性腸炎,休息痢久不止,老人久瀉不止者食用;適宜傳染性肝炎者食用;適宜肺結核咯血者食用。《本草綱目》:“白礬,吐下痰涎飲癖,燥濕解毒,追涎。”《長沙藥解》:“礬石酸澀燥烈,善吐下老痰宿飲,緣痰涎凝結,粘滯於上下竅隧之間,牢不可動。”
【忌食】陰虛胃弱,無濕熱者忌食;體弱之人,孕婦忌食;急性腸炎痢疾者忌食;切忌多食久食。《吴普本草》:“久服傷人骨。”《本草衍義》:“不可多服,損心肺。”《本草經疏》:“凡陰虛內熱,火熾水涸,發為咽喉痛者,不宜含此。目痛由陰虛血熱者,不宜用。”
【按語】白礬的成分主要為硫酸鉀鋁、氯化鉀、三氧化二鋁、亞硫酸根等。據近代臨床報導:有用於治療狂躁型精神病患者,取明礬、冰糖各 120 克,加水 600 毫升,濃煎成 200 毫升,空腹時頓服100~200 毫升。共治3 例,經分別服1~2次後即恢復正常。有用於治療癲癇,以白礬研粉,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3~4.5克,一般發病1~2個月者服食 20天,發病半年者服食1個月,發病 1年以上者服食 1~3個月,試治5例均愈。有用於治療肺結核咯血,取明礬40 克,兒茶 50 克,研末混合,每次服 0.1~0.2克(最多可用0.5~1 克),裝入膠囊,日服3~4 次,大咯血每3小時 1次,連續服至咯血停止,再續服2~3 天。據70 餘例的觀察,半數以上病例均在服食2 天左右咯血停止,絕大多數在 1 ~10 天內止血。白礬之所以不能多食久食,其原因是明礬中含鋁高,多食鋁質可使組織神經細胞出現病變,幼年會低智、老年會癡呆。所以,加入明礬所製成的油條等食品也不宜久食多食。【P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