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下病
正常婦女陰道內有少量白色無臭味的分泌物,以潤滑陰道,常在月經期、排卵期或妊娠期增多,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分泌物過多【P824】,或其顏色、質地、氣味異常,並引起其他一些症狀,如腰膝酸軟、頭暈乏力,或陰部瘙癢時,則為帶下病。帶下色白,最多如衝,謂之白崩,多為虛證、寒證;帶下色黃,狀如茶葉汁,稱為黃帶;亦有赤帶白帶相並而下,多為實證、熱證。
宜忌原則
一般來說,白帶清稀量多,為脾虛或腎虧所致,在飲食方面宜吃具有健脾、補腎、 固澀作用的食品,宜吃補氣養血的溫熱性滋補強壯食品:忌吃生冷瓜果以及性寒之物,忌吃破氣耗氣食品。黃帶或赤白帶下的婦女,多數為溫熱下注的實證,宜吃具有清利下焦濕熱作用的食物,宜吃清淡性涼的食品;忌吃辛辣刺激性物品,忌吃溫熱 、滋膩、 肥甘 、煎炸食物。
宜食物品
凡患帶下的婦女,宜分清虛實而選食下列食物。 白扁豆 - 性平,味甘,有健脾化濕的作用,,最適宜脾虛帶下的婦女食用。宋代醫學家文學家蘇頌就曾說過:扁豆“主女子帶下”。《永類鈐方》亦有“治赤白帶下:白扁豆炒為末,用米飲每服二錢” 的記載。古代醫家認為:“扁豆,脾之谷也,與脾性最合,為和中益氣佳品。但其味輕氣薄,單用無功。 ” 故對脾虛脾濕帶下病人,最宜用扁豆煮粥食,或用扁豆配合山藥、蓮子 、芡實等一同煨爛服用。 扁豆花 - 每年7~8 月間採收完全開放的扁豆花,曬乾或陰乾備用,亦可服食新鮮者,它有健脾和胃祛濕的功效。 《本草圖經》即有“主女子赤白帶下,幹末,米飲和服” 的記述。明•李時珍亦說:“焙研服,治崩帶,功同扁豆。” 白帶過多,最大如衝,謂之白崩。《奇效良方》載有“治婦人白帶:白扁豆花焙乾為末,炒米煮飲入燒鹽,空心服。”可見扁豆花治帶功效卓著。 豇豆 - 性平,味甘,因為豇豆既能補脾胃又能益腎氣,故凡脾虛或腎虛帶下之人,均宜常食之。 《本草綱目》就曾記載:“豇豆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四川中藥誌》亦云:“滋陰補腎,健脾胃,治白帶。 ”【P826】 山藥 - 性平,味甘,有補脾、補腎、補肺、固精、止帶的作用,對體質虛弱的婦女白帶過多者,宜常食之。 《本草正》中認為:“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 凡脾虛帶下或腎虧帶下者,常食久食,多有卓效。 蓮子肉 - 性平,味甘澀,能補脾、補腎、補心、固澀止帶,脾腎虧虛、 白帶頻多、 質淡如涕者,最宜食用。 《玉揪藥解》說得好:“蓮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澀之性,最宜滑洩之家。” 婦女脾虛腎虧而白帶如崩,量多如注,亦屬“滑洩之家”常服蓮子,極有良效。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曾介紹:婦女腰酸帶多,體質虛弱者:蓮子、芡實各 60克,鮮荷葉手掌大1塊,以適量糯米煮粥,亦可加砂糖適量服。這正是食物配伍運用之妙。 芡實 - 性平,味甘澀,既能補腎固下,又能補脾止帶,凡脾虛或腎虧的帶下患者,均宜食用。尤其是芡實與山藥一同服食,更為有益。如《本草新編》所云:“芡實不特益精,且能澀精補腎,與山藥並用,各為末,日日米飲調服。”《本草求真》還說:“芡實功與山藥相似,然山藥之陰,本有過於芡實,而芡實之澀,更有甚於山藥。” 所以,芡實與山藥同食,對脾腎虧虛的帶下婦女,極有效果。這種食物配伍,相得益彰。 白果 - 為銀杏的種仁,民間常用以治療白帶過多。 應當注意的是,白果多食可致中毒,所以,一次用量不宜過大。另外,白果葉亦有治帶的功效,《中藥誌》中有載:“白果葉,斂肺氣,平喘咳,止帶濁。治痰喘咳嗽,白帶白濁。 ” 其食用方法可以仿效《品匯精要》之法:“白果葉為末,和麵作餅,煨熟食之。” 馬齒莧 - 又稱馬齒菜,性寒,味酸•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之功,適宜濕熱赤白帶下或黃帶之人食用。此症多由【P827】濕熱凝滯,寒滑以利導之,而濕熱可洩,又兼能入血破瘀,故亦治赤帶。 《海上集驗方》中曾介紹;“治赤白帶下,不問老稚孕婦悉可服:馬齒莧搗絞汁三大合,和雞蛋清一枚,先溫令熱,乃下莧汁,微溫取 頓飲之。 ” 此法在《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亦有類似記載。 水芹菜 - 性涼,味甘辛,能清熱利水,婦女濕熱帶下宜煮食之。早在2000 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水芹“主女子赤沃”。即指婦女赤帶而言。 《日華子本草》亦云:“水芹治煩渴,療崩中帶下”。湖南民間還有“水芹12克,水煎服,治白帶”的習慣。 蕺菜 - 俗稱魚腥草。性寒,味辛,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濕熱帶下,也相當於婦女盆腔炎感染所致的黃帶或赤帶,最宜食之。江西民間多有用“魚腥草 45~50克,水煎服,治白帶”的習慣。葉橘泉教授《食物中藥與便方》亦曾介紹:“治婦女子宮內膜炎,宮頸炎,附件炎,赤白帶下腥臭,下腹痛者:魚腥草 30~60克,鮮者加倍,蒲公英、忍冬藤各30克,水煎服。” 枸杞頭 - 性涼,味甘平,適宜腎虛帶下和濕熱帶下的婦女食用,因為枸杞頭既可補虛益精治腎虧,又能清熱解毒止帶下。 《滇南本草》曾介紹:“治年少婦人白帶:枸杞尖作菜,用雞蛋炒食。” 亦可用鮮嫩枸杞頭洗淨後涼拌食用。 蕎麥 - 性涼,味甘,濕熱帶下之人宜食之。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曾說:“蕎麥,治濁帶,氣盛有濕熱者宜之。”《本草求真》亦云:“蕎麥,味甘性寒,凡白帶屬氣盛濕熱等症,是其所宜。 ”《綱目》濟生丹是用以治療女子赤白帶下症,就是用“蕎麥炒焦為末,雞蛋白調和為丸服用。 ”亦可用蕎麥麵5~10克,砂糖水沖服。還可將蕎麥麵炒香,用開水攪成稀糊或煮粥食。【P828】 金櫻子 - 俗稱山石榴、蜂糖罐。性平,味酸澀,能收澀止帶,凡體質虛弱的帶下病婦女,食之最宜。 《閩東本草》介紹:“治女子白帶:金櫻子去毛、核50克,水煎服,或和冰糖燉服。”也可參照《食物中藥與便方》中的方法:“體虛白帶:金櫻子 1500克,臼中揭碎,加水煎 3次,去渣,過濾後再濃煎,加蜂蜜收膏,每日臨睡時服1匙,開水沖服。” 豆腐鍋巴 - 據《食物中藥與便方》介紹:婦女赤白帶下:用豆腐鍋巴(黃色者佳),炒燥為末,每日6克,1日3次,如赤帶可用紅糖湯沖服;白帶則用白糖湯沖服。如婦女白帶多腰酸,可用豆腐鍋巴 30~60克,豆腐皮1張,雞蛋1個,白糖適量,略加水煮食,每日1碗,早晨空腹服下。 肉蓯蓉 - 性溫,味甘酸而鹹,有溫補肝腎的作用,對脾腎陽衰、白帶清稀如涕、小腹冷、四肢不溫的婦女,食之最宜。 《藥性論》記載:“益髓,悅顏色,延年,治女人血崩,赤白帶下。”《日華諸家本草》亦認為,肉蓯蓉“治男子洩精遺瀝,女子帶下陰痛”。盛產肉蓯蓉的內蒙古、甘肅、 新疆的民間百姓,對體虛帶下的婦女,喜用鮮嫩肉蓯蓉作食品,刮去鱗甲,以酒淨洗去黑汁,薄切後同山藥作羹,認為如此食用,勝服補藥。 首烏粉 - 性微溫,味甘澀,為補益肝腎的滋補調養食品。早在宋代,《開寶本草》就有何首烏“治婦人產後及帶下諸疾”的記載,《藥品化義》亦說何首烏“治腰膝軟弱,除崩漏,解帶下”。對肝腎不足的帶下婦女,食之最宜。正如明•李時珍所說:【P829】“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何首烏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能收斂精氣,所以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為滋補良藥。” 服用時可用紅糖或白糖同首烏粉拌勻,以沸水沖勻服食。 黃芪 - 性微溫,味甘,有補中益氣之功,對體質虛弱、氣虛下陷崩漏帶下者,宜食之。 《日華子本草》中指出:“黃芪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治血崩,帶下,產前後一切病。” 此外,體虛帶下的婦女還宜食用雞蛋、豆漿、牛奶、燕窩、銀耳、栗子、胡桃等;濕熱帶下者還宜吃絲瓜、裙帶菜、薺菜、甜菜(莙薘菜)、莧菜、 馬蘭頭、綠豆、赤小豆、薏仁、紫菜、荸薺、旱芹、菊花腦、冬瓜、 西瓜等。【P830】
忌食物品
患有帶下病者,應分清虛實而忌吃下列食物。 荸薺 - 性寒,味甘,有耗傷正氣之弊,凡體虛帶下之人忌食用。如《隨息居飲食譜》中曾說:“中氣虛寒者忌之。”《本草新編》還認為:“荸薺獨用則消腎氣,有污無補。”所以,尤其是脾虛帶下或腎虛帶下者,更當忌食。 山楂 - 為中醫常用的消積之品,有破氣耗氣之害,對氣虛帶下,尤其是脾虛帶下之人,切勿多食。如《得配本草》中指出:“氣虛便溏,脾虛不食,二者禁用。” 同樣道理,凡帶下病屬脾氣虛弱者,也當忌食。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認為:“山楂,多食耗氣,虛弱人或虛病後忌之。” 由此可見,凡體虛帶下頻多者,概莫多食。 蘿蔔纓 - 俗稱蘿蔔葉,民間常作菜蔬。有消食理氣作用,但也極為耗傷正氣。正因如此,《飲片新參》中指出:“氣虛血弱者禁用。 ” 凡體質虛弱而帶下頻多者,也莫多食久食。否則氣愈虛,帶下愈甚。 肉桂 - 俗稱桂皮,為常用的五香調味品。性大熱,味辛,極易助熱上炎動血,故凡濕熱帶下之人,切勿食之。 《本草求真》中指出:“肝盛火起者切忌。” 濕熱帶下病 多屬西醫所說的婦科炎性帶下,中醫多認為屬肝經濕熱下注。肉桂性質溫熱,益火壯陽,故凡火熱實證,皆當忌之。 此外,體虛帶下的病人,還應當忌吃生蘿蔔、生藕、生黃瓜、苦瓜、生菜瓜、生胡蘿蔔、柿子、柿餅、蒓菜、地耳、濃茶等;濕熱帶下者忌吃香椿頭、芥菜、芥末、辣椒、茴香、桂皮、花椒、胡椒及人參、肉蓯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