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儿期與幼儿期

嬰兒時期與幼兒時期,各有其生理特點及營養需求。嬰儿期或稱乳儿期,新陳代謝旺盛,生長發育較快,對熱能、蛋白質、維生素、 礦物質等需要量相對較多。但此時期嬰兒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胃容量很小,胃壁肌肉不發達,機能較弱,腸壁較薄,滲透性好,腸內的病毒極易透過腸壁進入血液,造成感染。嬰兒體內各種營養素的儲存有限,其中鐵、鈣、維生素D 、維生素K、葉酸等尤易發生缺乏。 1歲以後,進入幼儿期,身體生長速度比嬰儿期減慢,但消化功能增強了,又有了一定的咀嚼能力;由於能直立和行走,活動量增大,肌肉發育較快,骨骼也變得堅硬。 1 歲幼兒每天需要熱量 4 200 焦,3歲時可達5400-6300 焦,所以幼兒膳食中應有足夠的熱量和各種營養素。

宜忌原則


由於生理特點不同的緣故,嬰儿期無咀嚼能力,所以宜吃乳汁或液體流質食物,6個月以後的嬰兒,還宜添加鬆軟如泥的輔食。隨著嬰兒的生長發育,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增加很快,出生半個月後,宜加維生素D;1~2個月宜開始添加鮮果汁、綠葉菜汁,以補充維生素 C;3~6個月後,宜補充造血的主要原料鐵質,可採用添加雞蛋黃粉的辦法來補充;7-12 個月嬰兒,營養宜豐富多彩、擴大輔食範圍,宜增添一些碎菜、 果汁、米粥、 爛麵條、麵包、餅乾、豆漿等。忌吃生冷、堅硬、不潔、變質的食物,忌食多醣(澱粉)之類嬰兒難消化的食物。幼儿期消粍量逐漸增加,消化能力也逐漸增強,故幼兒營養宜豐富,每天宜吃些蛋、豆製品、蔬菜、水果等配合食品,宜粗糧細糧搭配,宜菜素莢搭配。嬰幼兒均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吃黏糯難消化食物,忌吃零食甜食【P848】

宜食物品


嬰儿期和幼儿期宜吃下列食物。 母乳 - 母乳是嬰兒最佳食品,它含有完全的、比例適當的各類營養成分,能夠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需求,又容易消化和吸收。在嬰兒出生 2週內的母乳又稱初乳,其營養價值最高,質量最好,並含有抗體,可增強嬰兒對疾病的抵抗力,所含豐富的吞噬細胞,可以抗感染:半個月至1個月之間的母乳為過渡乳,其中蛋白質含量提高;9個月內的母乳為成熟乳,其營養成分與嬰兒的需要大體相當;而10個月以後的晚乳,營養價值低,不宜再服。正如《隨息居飲食譜》所云:“乳汁,氣血所化,補血,充液,填精,化氣,生肌,安神,益智,長筋骨,利機關,壯胃養脾,聰耳明目,初生藉以長成,強壯小兒。周歲即宜斷乳。” 牛乳 - 在嬰兒不能靠母乳喂養的情況下,宜服用牛乳。與母乳相比,每100 毫升牛奶所含的脂肪、熱量與母乳相近,但蛋白質含量高出近2倍,其蛋白質主要是含磷蛋白質~酪蛋白,也含白蛋白與球蛋白,此 3種蛋白質都含全部必需氨基酸。所以,清代醫學家王孟英曾說:“牛乳甘平,功同人乳。小兒失乳者,牛羊乳皆可代也。” 為了適宜嬰兒的消化功能和蛋白質需要量,應加水稀釋,以降低蛋白質濃度。 羊乳 - 古人云:“羊乳甘平,功同牛乳。” 在邊區或少數民族地區,尤為多用,其營養價值與牛乳相似。嬰兒常服食羊乳,不易感染結核菌是其特點。但應提醒注意的是,長期餵食羊乳者,要適當添加葉酸,以防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豆漿 - 在不能服用母乳或牛乳、羊乳時,宜用豆漿餵養,它除含有多量蛋白質外,還有豐富的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人體不能合成的 8種必需氨基酸、粗纖維等物質,而且又易消化吸收。【P849】 代乳粉 - 在乳汁不足的情況下,宜給嬰兒服食代乳粉。中國醫學科學院曾推薦的豆製代乳粉,其配方是:大豆粉28.5 克,蛋黃粉 5 克,米粉 45 克,骨粉1.5 克,蔗糖 16.5 克,豆油3克,食鹽0.5克,這100克豆製代乳粉含熱量 1876 焦,其功用與母乳相似。 米油 - 又稱粥油,為煮米粥時,浮於鍋面上的濃稠液體,俗稱濃米湯。 《綱目拾遺》認為它有“滋陰長力,肥五臟百竅” 的作用。還有醫家認為“濃米湯可代參湯,大能補液填精” 甚至還有“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 的稱讚。嬰兒在缺少乳汁餵養時,也適宜服食濃米湯。 蔬菜汁 - 嬰儿期適宜選用新鮮的青菜,或白菜、菠菜、薺菜等約 500 克,洗淨後切碎,加入精鹽 5~10克,清水500~600克,煨爛後去渣取菜汁服。這些鮮菜汁可以補充鈣、鐵及多種維生素,又能清熱通便,幫助消化,對 4-5個月的嬰兒尤為適宜。 胡蘿蔔湯 - 可供給嬰兒大量的維生素 A、維生素 C 和胡蘿蔔素,這對預防小兒夜盲症也有益,適宜 5~6個月的嬰兒食用。可將鮮胡蘿蔔250~500 克洗淨後細切,加水 500克煨至熟爛,再用紗布絞取汁液,加入白糖適量,再用文火加熱至糖溶化後食用。【P850】 番茄汁 - 有生津止渴,補充維生素 C 的作用。可選新鮮成熟的番茄 500 克,洗淨後用沸水滾一下,撕去外層薄皮,再切成碎塊,拌入綿白糖約100 克,等半小時取出番茄汁供嬰兒服食。 山楂 - 當嬰幼兒飲食過量,尤其是過食油膩高脂肪食物後,出現小兒乳食停滯的情況下,最為適宜。山楂對消積、化滯、開胃,尤其是肉積,功效頗著。可用鮮大山楂果 5~10塊,白糖適量,一同煨水喝。也可用山楂片 5~10克,同白糖煨化後服用。 雞蛋黃 - 可供給嬰幼兒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鐵、鈣等,又有預防小兒軟骨病(佝僂病)小兒貧血的作用,還有補腦益智的效果。中醫認為雞蛋黃能補中益氣、益腎滋陰、養血潤燥,嬰幼兒營養不良者尤宜。【P851】 山藥 - 性平,味甘,能健脾、補肺、滋腎。嬰幼兒常食之,對增強脾胃吸收功能,培補小兒後天之本,頗多裨益。 《唐本草》云:“山藥,日乾搗細篩為粉,食之大美,且癒疾而補。所以,以山藥末供嬰幼兒調服,或用山藥煮粥食用,最為適宜。” 藕粉 - 有健脾、益氣、補血、開胃、止血的作用。 《綱目拾遺》說:“藕粉,大能和營衛生津。和糯米粉白糖蒸食之,或以白糖開水沖服俱可。能調中開胃,補髓益血,通氣分,清表熱,常食安神生智慧,解暑生津,消食止瀉。” 所以,尤其是在夏季,嬰幼兒食之最宜。 蜂蜜 - 適宜生長發育期的嬰幼兒服食,這是因為蜂蜜中含有可供人體直接吸收利用的糖分,含有與人體血清濃度相近似的多種無機鹽和微量元素鐵、 鈣 、錳 、銅 、磷 、鎂 、鉀等,還含有澱粉酶、 酯酶、過氧化氫酶、轉化酶等多種酶,酶有幫助人體消化吸收和加強物質代謝與化學變化的作用。蜂蜜所含的葉酸和鐵,又可防止嬰幼兒的貧血。 蜂乳 - 所含的營養成分比蜂蜜高得多。它能明顯增強機體對多種致病因子的抵抗力,能促進人體生長,促進臟腑組織的再生修復力,促進造血機能和免疫功能,調整內分泌和新陳代謝,對營養不良、體質衰弱的嬰幼兒最為適宜。 鍋巴 - 又稱鍋焦。能補氣、運脾、消食、止泄瀉。 《周益生家寶方》中有一名方叫“鍋焦丸”就是以鍋巴為主配合山楂、蓮子肉等,“小兒常用健脾消食”。因此,在嬰幼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時,以鍋巴煎水當茶,或研末沖服,最為適宜。【P852】 鵪鶉蛋 - 由於鶴鶉蛋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卵磷脂 、維生素及鐵、磷、鈣等,這些成分的含量比雞蛋還高,對小兒發育生長頗多裨益。尤其是小兒營養不良 、面黃肌瘦者,食之尤宜。可把鶴鶉蛋放在米湯內煮熟,每日早晚各食1個,連續食用3個月。【P853】 蘋果 - 據現代研究,微量元素鋅是組成酶蛋白的主要成份,對性腺 、腦垂體的發育和活動起著關鍵作用。體內缺鋅的兒童,不僅身體矮小,性發育障礙,而且智力低下,思維退鈍。蘋果中含有多量的鋅,這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皆有好處,經常食用;最為適宜。 葡萄 - 性平 ,味酸甘,中醫認為它有補氣血、健脾胃、滋腎液、益肝陰、強筋骨的作用。由於葡萄中營養全面而豐富,尤其是糖分和鐵的含量頗多,對兒童生長發育頗為有益,故宜常食之。 松子仁 - 性溫,味甘,它有補氣養血、滋養強壯的作用。現代研究認為,海松子仁中含豐富的磷,每100克松子仁可含磷達234 毫克,這對增記憶力,促進骨骼、牙齒的發育頗多裨益。故幼兒時期經常吃些松子仁,對補腦強身尤為適宜。 花生仁 - 性平,味甘,能補氣、健脾、開胃。據現代研究,花生蛋白含有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人體利用率高達98%。其中賴氨酸可提高兒童智力,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可促使腦細胞發育和增強記憶力。因此,幼兒常食花生最為適宜。 胡桃仁 - 是一味理想的補腎益智食物,幼兒少年兒童皆宜食之。據現代研究,人類大腦的構成,脂質佔 50%左右。腦中的脂質,主要是磷脂、醣脂和膽固醇,這些構成大腦的脂質,至少有40%以上自身不能合成,需從食物中攝取,而胡桃仁所含的脂肪非常適合大腦的需要。所以,作為“健腦食品”’,胡桃肉能迅速改善兒童的智力。 萵苣 - 中醫認為萵苣有“益精力,補筋骨,利五臟,通經脈,令人齒白,聰明少睡” 的作用,這對嬰幼兒生長發育也頗多幫助。現代認為小兒常吃萵苣,對換牙、長牙也有好處,故宜常食之 花菜 - 又稱花椰菜,其營養豐富,又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提高兒童的免疫功能,還可促進嬰幼兒生長發育,維持牙齒、骨骼和身體的正常機能。所以,幼兒少兒皆宜常食之。 金針菇 - 據現代研究,金針菇含人體必需氨基酸齊全,尤其是賴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更豐富。經常吃些金針菇,對兒童有促進記憶、開發智力,以及增加身高和體重的作用。這是由於金針菇中含鋅量高,而鋅是兒童發育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此外,在嬰幼儿期間,還宜吃些玉米麵、高粱麵 、燕麥、大米粉、【P855】菱粉、鍋巴茶、芝麻糊、赤豆湯、 綠豆湯、新鮮水果汁、各種食用菌、冬瓜湯 、瓠子湯、絲瓜湯、蘿蔔湯、西瓜汁、花生醬、大棗湯、海帶、紫菜以及金銀花茶等。

忌食物品


嬰兒和幼兒時期,忌食下列食物。 竹筍 - 性涼,味甘,古代醫家認為小兒不宜多吃,是由於竹筍不易被消化吸收。如《隨息居飲食譜》中就指出:“小兒勿食,恐其咀嚼不細,最難克化也。” 而現化醫學認為小兒忌食,是由於多吃竹筍會妨礙對鈣和鋅的吸收。 糯米 - 其性黏膩,難以消化吸收。 《本草綱目》中說:“糯米黏滯難化,小兒病人最宜忌之。”《得配本草》亦云:“多食昏五臟,緩筋骨,發風氣,生濕熱,⋯⋯病人及小兒最宜忌之。” 嬰幼兒消化力弱,故當忌食。若煮粥吃,又當別論。 黑大豆 - 據《本草匯言》記載:“黑大豆,性利而質堅滑,多食令人腹脹而利下矣,”故孫真人日:“少食醒脾,多食損脾也。 ” 嬰幼兒時期脾胃未健,消化吸收力弱,切勿多食之。 杏子 - 性溫熱,味甘酸,極易生熱助痰。根據前人一再告誡,小兒切勿多食。如《本草衍義》中就已指出:“小兒尤不可食。”《飲食須知》亦有記載:“小兒多食成壅熱,致瘡癤。”民諺亦說;“桃飽人,杏傷人。” 特別是小兒,貪吃杏子要傷身,應當切忌多食。 紅棗 - 性溫,味甘。根據古代醫家經驗,小兒切勿多食久食。因為多食久食,其弊有三。一是易患齒病,二是易患蟲病,三是易傷脾胃。如《飲食須知》中記載:“生食多,令人熱渴膨脹,損脾元,助濕熱。熟棗多食,令人齒黃生䘌,久食最損脾。”《本草匯言》就主張:“蛔結腹痛及一切諸蟲為病者忌之。”《隨息居飲食譜》明確告誡:“小兒尤忌。”【P856】 荔枝 - 性質溫熱,多吃極易上火,且對牙齒的保健也有害處,產生口腔內熱,形成齲齒等口腔病症。正如明代李時珍所說:“鮮者多食即齦腫口痛,病齒䘌。”正因如此,嬰幼兒切忌多食。 石榴 - 性溫,味酸甜。唐代食醫孟詵指出:“多食損齒令黑。”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認為:“多食傷齒,最不益人。 ” 嬰幼儿期間切忌多吃常吃,以免損壞牙齒,加重齲齒疼痛,使齒變黑。而且小兒多吃石榴,易發熱痰鳴,並容易加重急性支氣管炎咳喘痰多等症狀。所以,少吃為安。 櫻桃 - 性熱,味甘。根據古代醫家經驗,小兒忌食之。如《日用本草》中說:“其性屬火,能發虛熱喘嗽之疾,小兒尤忌。”《隨息居飲食譜》亦云“櫻桃甘熱溫中,不宜多食,諸病皆忌,小兒遠之。”《飲食須知》還指出:“小兒食之過多,無不發熱。” 龍眼肉 - 俗稱桂圓肉。性溫熱,味甘甜。 《本草匯言》認為龍眼肉“甘溫而潤,恐有滯氣”,小兒多食難以消化。 《藥品化義》又認為龍眼肉“甘甜助火”。民間也有“桂圓肉助痰上火”之說。所以,嬰幼兒時期勿多食之。 白果 - 性平,味甘苦澀,有小毒,嬰幼兒切忌服食。正如《日用本草》所言:“小兒多食昏霍,發驚引疳。”清 •王孟英也認為:“多食壅氣動風,小兒發驚動疳。 ” 最重要的是防止嬰幼兒食後引起銀杏中毒。 胡椒 - 性大熱,味大辛,嬰幼儿期間切忌多吃常吃。 《海藥本草》認為“不宜多服,損肺”。 《隨息居飲食譜》亦云:“多食損目。”元代名醫朱震享又認為“胡椒性燥,大傷脾胃肺氣,久則氣大傷”。明•李時珍還親自感受到:“時珍自少嗜之,歲歲病目,而不疑及也,後漸知其弊,遂痛絕之,目病亦止。”由此可見,幼兒少年,法當忌食胡椒。【P857】 咖啡 - 性溫,味甘苦,有提神醒腦作用,但小兒不宜多飲。嬰幼兒臟腑嬌嫩,發育尚未健全,由於咖啡的強心興奮作用,容易使小兒神經系統的發育受到影響,或出現神經功能活動紊亂。 人參 - 為甘溫 補氣 強壯之物,但嬰幼兒切忌食之。因為嬰兒為純陽之體,其內臟器官尚末發育完善,神經調節功能差,而人參大補元氣,與純陽之體結合,實為火上澆油,食之有害無益。古人云:“濫用人參,毒如砒鴆。” 不可不慎。 糖果 - 無論白糖、紅糖、飴糖、冰糖,兒童皆不宜多吃,特別是晚上睡前更當忌吃,否則多吃久吃,最易壞牙齒。如《食療本草》中說:“多食損齒 ,發疳䘌,不可長食之。” 清代食醫王孟英也指出:“多食久食,亦有損齒生蟲之弊。” 嬰兒與幼儿期,由於咀嚼能力差,消化能力弱,應酌情忌吃糯米糕餅、栗子、豆腐乾、黃豆 、蠶豆、柿子、 柿餅、李子、辣椒、芸薹、 芥菜、 胡荽、濃茶、 白砂糖、肉桂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