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期與產後病症
孕婦分娩過後的 42天(亦有稱 6~8週)內為產褥期,通常出現氣血兩虛和氣滯血瘀兩種情況,由此常會導致一些產後病症,諸如產後虛弱、 產後浮腫、產後惡露不盡、 產後血暈、產後腹痛(又叫兒枕痛)、產後便秘、產後多汗、 產後發熱(又叫產褥熱)等。產後浮腫的飲食宜忌可參考“水腫”與“妊娠浮腫”章節,產後便秘可參考“便秘”一節,產後多汗可參考“汗證”一節,產後發熱在無感染情況下,多為血虛發熱,當以補血為主,兼退其熱,並可參考“發熱”一節。這裡主要介紹正常分娩後的產褥期以及產後血暈、產後腹痛和產後惡露不盡的飲食宜忌。
宜忌原則
孕婦產後,一般都是正氣受損,氣虛血少。由於分娩後陰道流出的液體(又叫惡露)如不能逐漸排出,會導致氣滯血瘀。所以,孕婦產後宜吃具有大補氣血作用的食品,宜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宜吃富有營養的溫補性食品,宜吃容易消化多汁的食品;忌吃生冷性寒的食品,忌吃煎炸炒爆、肥膩黏糯的難消化食品,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宜食物品
產後期及產後病症宜選擇下列食物。 大米 - 即粳米。性平,味甘,孕婦產後宜煮粥食用,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效果。 《滇南本草》認為大米能“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清代食醫王孟英還說:“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湯代參湯,至病人、產婦,粥養最宜。” 燕麥 - 性溫,味甘,能益氣補虛,孕婦產後體質虛弱,或產後缺乳,或產後多汗、盜汗,或產後便秘,或產後浮腫,皆宜食之。據現代研究,燕麥的營養價值頗高,在大米、小米、白麵、高粱粉、玉米等九種糧食中居於首位,是產婦最佳的食療補品。【P806】 雞蛋 - 性平,味甘,營養豐富而全面,又容易消化吸收,蛋黃又含較多的卵磷脂和鐵質,能補益氣血、生肌長肉,對恢復體力有很大的補益作用,是產後極好的補養之品,也是民間傳統的產後食物補品之一。 山楂 - 性微溫,味甘酸,有消食積、散瘀血的功效,適宜產後兒枕痛和惡露不盡者服食。明代醫學家繆希雍指出:“產後惡露不盡,蓄於太陰部分則為兒枕痛,山楂能散宿血,治產婦腹中塊痛也,故產婦宜多食之。”元代大醫家朱丹溪有一法:“治產婦惡露不盡,腹中疼痛,或兒枕作痛:山楂百十個,打碎煎湯,入砂糖少許,空心溫服。”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亦曾介紹:“山楂能收縮子宮,治產後瘀血腹痛:山楂 30克,水煎濃汁,去渣加紅糖,1日分2次服。” 龍眼肉 - 性溫,味甘,有很好的補氣血、益心脾、安神志的效果,適宜產婦失血較多,以致體虛貧血、失眠心慌、浮腫乏力、 久不復原者食用。 《泉州本草》介紹:“治婦人產後浮腫,氣虛水腫:用龍眼肉15~20 克,打入雞蛋2只,水煮後服食,” 有較好的補血養血的調理效果。【P808】 胡桃 - 性溫,味甘,有補腎強腰、益肺定喘、潤腸通便的作用,適宜產后腰痛 、產後便秘 、產後氣喘、產後尿頻者食用。 《普濟方》記載:“治產後氣喘:胡桃仁(不必去皮)、人參各等分。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七分,頻頻呷服。” 產後體虛、小便頻數、大便乾結、腎虛腰痛者,宜用胡桃 1~2個,早晚嚼食。 芸薹 - 又叫油菜、青菜。有散血作用,適宜產後惡露不盡及兒枕痛者服食。 《本草拾遺》中載:“芸薹破血,產婦煮食之。”《口華諸家本草》亦云:“產後血風及瘀血。”若產後單純性體質虛弱而無瘀血者應少食或不食。 慈姑 - 有行血通瘀的作用,適宜產後惡露不下、兒枕痛,或胎衣不下者食用。 《唐本草》記載:“慈姑主產後血悶,攻心欲死,產難衣不出,搗汁服一升。”《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亦介紹:“產後胞衣不下:鮮慈姑切碎搗爛絞汁1小杯,以溫黃酒半杯和服。 鮮藕 - 性寒,味甘,有清熱、涼血、散瘀的作用,適宜產後惡露不盡及兒枕痛者食用。一般來說,孕婦生產後不宜吃生冷性寒之物,由於藕能散血化瘀,故而不忌。正如唐代食醫孟詵所說:“產後忌食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為能破血故也。”《本草經疏》亦云:“藕,生者甘寒,主消散瘀血,產後血悶。藕節散瘀止血效果更好,《本草匯言》記載:“藕節,消瘀血。治產後血悶腹脹,搗汁,和熱童便飲,有效,蓋止中有行散之意。”《綱目拾遺》中還說:“藕節粉,產後食之尤佳。” 生薑 - 性溫,味辛,有散風寒、 止嘔惡、化痰涎的作用,故適宜孕婦生產過後感受風寒 、怕冷發熱、噁心嘔吐者食用;生薑又能溫經暖中,去瘀血而養新血,故產後小腹冷痛、惡露不下者宜食之。正如《醫學入門》所云:“薑,產後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P809】 肉桂 - 性熱,味甘辛,能補元陽、暖子宮、通血脈,適宜產後小腹冷痛、惡露不下、子宮寒冷者服食。 《肘後方》中有“治產後腹中瘕痛:桂末,溫酒服” 的記載。《千金翼方》有“桂心湯”,是專門“治產後餘寒”,即以肉桂為主。《藥性類明》中曾說:“桂能導引陽氣,宣通血脈,使氣血同行。 ”《本草正》明言:“最治婦人產後血瘀兒枕痛。 ”《玉楸藥解》還指出“肉桂,溫暖條暢,善行結滯。女子月期、產後,種種諸病,悉用肉桂,餘藥不能。 ” 故凡產後與寒有關者,皆宜在烹調之時,多佐以肉桂調味,最為有益。 紅糖 - 即赤砂糖。性溫,味甘,有補虛、活血、散瘀的作用,尤其適宜產後血暈和惡露不行者服食。 《本經逢原》就曾記載:“熬焦,治產後敗血沖心。”《本草求真》還說:“砂糖,能行血化瘀,是以產婦血暈,多有用此與酒沖服,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正因如此,在產褥期內,民間常給產婦吃些紅糖水或紅糖大棗湯、紅糖面、紅糖馓子、紅糖雞蛋湯等,不但能益氣溫中補血,還能緩中行血活血,溫經驅瘀,排除惡露,有助於子宮的康復。 當歸 - 性溫,味甘辛,能補血,活血,止痛,適宜產後血暈及兒枕痛者食用。元代醫學家李杲說:當歸“主產後惡血上沖”。 《本草正》亦云:“產後兒枕作痛,當以此為君。”古代產後名方《聖惠方》中的當歸散:“治產後敗血不散,結聚成塊(俗呼兒枕)”;《局方》四物湯:治產後體虛,風寒內搏,惡露不下,少腹堅痛等,均是以當歸為主。也可單用當歸 10~15 克,與紅糖適量、煎水服亦佳。 西米 - 性溫,味甘,營養豐富,中醫認為它有“溫補”作用。 《柑園小識》還說它“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食物中藥與便方》亦介紹:“產後虛弱無力:西谷米少量,用水煮熟,加冰糖適量食用,頻頻常服。” 番薯 - 俗稱山芋、紅薯。能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寛腸胃、通便秘。這些作用對任何產婦都是頗有裨益的。因此,《本草求原》中指出:“產婦最宜。”【P810】 荷葉 - 能散瘀止血,根據古代醫家經驗,產後食用頗宜。如《本草綱目》中說它“治產後惡血”。 《日華子本草》認為它能“止渴,治產後口乾”。 《本草拾遺》還認為“主產後胞衣不下”。 《聖惠方》中的“荷葉散”,是專門用於“治產後血暈”之病。由此可見,孕婦生產過後,吃些荷葉,或湯或茶,最為適宜。 此外,產褥期內還宜食用牛奶、豆製品 、薺菜、莧菜、大棗、花生、蓮子、南瓜子、黨參、太子參、黃芪、銀耳、燕窩等。【P811】
忌食物品
婦人產後應忌吃下列食物。 梨 - 性涼水果,新產婦在產後切忌服食性質寒涼之品,生梨性涼,也不例外。正如《本草經疏》中指出:“婦人產後,法咸忌之。”《增補食物秘書》亦云:多食寒中,產婦勿食。實在想吃,可煮熟食用,如清代食醫王孟英所說:“新產及病後,須蒸熟食之。” 杏子 - 性溫熱,多食易上火生痰。如《本草衍義》中說:“小兒尤不可食,多致瘡癰及上膈熱,產婦尤忌之。”《飲食須知》也認為:“多食昏神,令膈熱生痰,小兒多食成壅熱,致瘡癤,產婦尤宜忌之。 ”這說明婦人產後不宜食用,古有“桃飽人,杏傷人”之說,而且產後哺乳期,食之對嬰兒也不利。所以,產後忌吃杏子。 柿子 - 性大涼,寒則凝滯收引,婦人產後,體質較弱,切忌食用寒涼食物,故當忌吃柿子。正如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所告誡:“凡產後病後,皆忌之。” 砂仁 - 性溫,味辛,乃藥食兩用的調味品,有開胃醒脾,增進食慾之效。但又有辛香溫燥,耗氣傷陰之弊,助熱上火之害。所以,《本草正義》中指出:“新產忌之,恐其氣辛燥而動血。” 所謂“新產”,即孕婦剛生產之後,不宜多食。 在孕婦生產過後的產褥期內,忌吃一切冷飲和生冷性寒的水果【P812】,如柿餅、西瓜、荸薺、蘋果、香蕉 、批杷等;忌吃生冷性涼的蔬菜,如蒓菜、生蘿蔔、瓠子、菜瓜、 髮菜、生番茄、海帶 、地耳 、生黃瓜 、生地瓜 、馬蘭頭 、綠豆芽、枸杞頭等;忌吃濃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