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飲食宜忌
春三月是指立春後的正月,驚蟄後的二月,清明後的三月。春季到來,氣溫轉暖,處處生機蓬勃,春意盎然。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也和自然界生物一樣充滿生機,這時,人體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供給機體活動和生長發育的需要。
宜忌原則
春季氣候開始轉暖,然而風多物燥,人體發散現像比較明顯,如皮膚口舌乾燥,口唇乾裂,故宜多吃些新鮮蔬菜或多汁水果或飲料,以補充人體的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所以忌食油膩辛辣炒爆之物,以免助陽外洩。中醫認為,肝木應春,春三月肝氣生發,肝陽易升,容易引起頭昏頭暈症,故宜吃有清肝養肝作用的食物。肝木不宜生發太過,肝木太過則克傷脾土,所以,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肝屬木,味為酸,五行木勝土,土於五臟為脾,味為甘【P928】,所以,明代養生學家高濂也認為,春季的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育脾臟之氣。此外,宋代張君房《雲笈七簽》是一部道教類書,其中有道教養生的不少內容,認為“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禁吃熱物。 ”
宜食物品
春季除了宜吃一年四季均可服食的清淡滋補食品之外,還宜食下列物品。 香椿頭 - 為春季香椿的嫩葉,屬春令時菜。 《生生編》認為香椿頭“嫩芽瀹食,消風祛毒。”《隨息居飲食譜》也認為“消風,解毒,入饌甚香,亦可瀹熱醃焙為脯。” 醫家認為它有清熱解毒、 健胃理氣之功,民間常作涼拌菜,或炒雞蛋食用。然香椿頭為大發食品,故有宿疾者勿食。 百合 - 據《遵生八箋》中收錄:“二月,取百合根曬乾,搗為面服,能益人。” 認為百合適宜春季二月份食用。清•王孟英也認為:“百合可煮粥 、澄粉食,並補虛羸,不僅充飢也。 ”汪穎還曾介紹:百合新者可蒸可煮,乾者作粉食最為有益。 枸杞頭 - 又稱枸杞菜,為春季時令性 野生佳蔬。能補虛益精、清肝明目。 《本經逢原》亦說它“能降火及清頭目。”春季陽氣發越,尤其是肝陽偏旺之人,以及高血壓病和高脂血症,春天容易頭昏腦脹,或頭暈目眩,或目赤紅腫者,食之更為適宜,或作涼拌時菜,或煮湯代茶飲,頗有裨益。 馬蘭頭 - 又名路邊菊或田邊菊,閩南民間稱毛蜞菜,浙江群眾稱馬蘭青,是一種時令蔬菜,常於春天摘其嫩莖葉作時菜食用。春天肝木易旺,或患有肝膽疾患和黃疸型與無黃疸型急性肝炎,食之最宜。 《隨息居飲食譜》中還說:馬蘭甘辛涼,嫩者可茹、可菹、可餡,蔬中佳品,諸病可餐。 豌豆苗 - 俗稱豌豆頭,民間每於春季摘其嫩苗的梢頭,作為時令性蔬菜食用。尤其是高血壓病人和糖尿病患者,在春季常用豌豆苗一握,洗淨搗爛,包布榨汁,每次半杯,1日2次,最為適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還說:豌豆苗作蔬極美,固始有患疥者,每摘食之,以為能去濕解毒試之良驗。 薺菜 - 為春令時菜,過去民間常於初春採其嫩苗作野菜食用,清香可口,現代市郊菜農有用人工裁培。食之有明目、養胃、利肝、止血的作用,尤其是患有各種出血性疾病,如肺出血、尿出血、子宮出血、鼻出血、視網膜出血,以及小兒麻疹、急慢性腎病、乳糜尿患者,每到春季常食薺菜,更加適宜。 菊花腦 - 是江蘇南京地區常食菜蔬,當地民眾每於春季摘其嫩苗炒炸作菜,或煎湯食用。對高血壓頭昏,或肝火偏旺之人每於春季眩暈目赤、頭腦昏脹、性情暴躁者,食之尤宜,可以起到降低血壓、清肝明目的效果。 茼蒿 - 富含揮發油、 脂肪、蛋白質 、維生素及磷、鐵、鈣等。明•李時珍云:“九月份下種,冬季及明年春季採食,莖葉肥嫩,微有蒿氣,故名茼蒿。”《隨息居飲食譜》說它能“【P930】清心養胃,利腑化痰。葷素咸宜,大葉者佳”。近代有學者認為,茼蒿具有特殊的芳香氣味,所含的氨基酸和擇發性精油能令頭腦清醒,兼有降壓補腦的作用,常吃茼蒿對記憶力減退、血壓偏高者尤宜。又因含豐富的維生素A原、鈣和食用纖維,故春季常吃茼蒿,對貧血、骨折和習慣性便秘之人,亦多禆益。 山藥 - 性平,味甘,有健脾補胃的作用。明•高濂《遵生八箋》云:“肝木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 山藥味甘補脾,故春季宜食之。由此推之,其他味甘 而又能健脾之物,如扁豆、飯豇豆、番薯、大棗、芡實等,春三月皆宜服食。 春筍 - 即竹筍產於春季者,以鮮採鮮食為優。竹筍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含少量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鈣、鐵、草酸的含量亦多,還含食物纖維等。剛採挖的春筍,沒有澀味,經過數小時後,水分和香味將會逐漸消失,肉質變硬,澀味增加。民間有“早上採,當天吃”的說法,清代著名食醫王孟英也曾說過:“毛竹筍,味尤重,必現掘而肥大極嫩,墜地即碎者佳。” 因此,新鮮的竹筍宜盡快烹調食用。 荸薺 - 春季溫暖,風多物燥,荸薺多汁,能生津養陰、清熱除煩、止渴潤燥。人體每於春天陽氣發洩,水分體液亦易耗散,出現口乾唇裂,皮膚乾燥,故宜生食荸薺,亦可煮熟食用。 甘蔗 -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蔗,脾之果也,其漿性寒,能瀉火熱。” 春暖季節,宜吃甘蔗,有清熱、生津、潤燥的作用。 《本草經疏》中還說:“甘蔗,為稼穡之化,其味先入脾,故能助脾氣,脾主中州,故主和中。”《玉楸藥解》亦云:“蔗漿,土燥者最宜。” 土者,脾土也。古代不少醫家均認為,甘蔗能“補脾”或曰“健脾”,或稱“大補脾陰”,這些都符合唐代食醫孫思邈所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的春季飲食宜忌原則。【P931】 清明茶 - 清明前後,是品嚐“明前茶”的季節。 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採摘加工的新茶,有養肝清頭目 、化痰除煩渴的功效。俗話說:春眠不覺曉,是指春意融融使人瞌睡。飲用清明茶,有醒腦提神之功,正如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所說:茶苦而寒,使人神思闓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此外,春三月還宜吃藕、金花菜、金針菜、蘿蔔、百合、平菇、黑木耳、銀耳、麥麵、 粳米粥、 水煮花生、芋頭、蓮子,以及西洋參、沙參、決明子、白菊花、 首烏粉等。 《遵生八箋》:“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不可一於溫。” 《千金翼方》:“春二、三月,肝病宜食麻子。”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有二方:一是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方法:取防風 一分,煎湯煮汁。二是紫蘇粥,取紫蘇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P932】 《攝生論》:“正月,腎氣受病,肺臟氣微,宜減鹹酸,增辛辣味,助腎補肺,安養胃氣。二月腎氣藏,肝正旺,宜戒酸增辛,助腎補肝。” 《真誥》:“三月,取百合根曬乾,搗為面服,能益人。取山藥,去黑皮,焙乾,作麵食,大補虛弱,健脾開胃。”
忌食物品
春季氣溫轉暖,人體陽氣漸旺,故春三月忌吃紅參、川芎、肉桂、茴香、花椒 、炒花生、炒瓜子、 炒蠶豆、 炒黃豆等。 《遵生八箋》:“春三月,人家自造米麵團餅,多傷脾胃,最難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飢腹多食,以快一時之口,致生不測。” 《云笈七簽》:“二月勿食黃花菜,交陳蓯俎,發痼疾,動宿氣。” 《養生論》:“二月勿食生冷。” 《法天生意》:“三月勿食雞子(雞蛋),終身昏亂。”【P933】 《醫林纂要》:“蕎麥,春後食之動寒氣,發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