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三月飲食宜忌
秋三月是指立秋後的七月,白露後的八月和寒露後的九月。立秋是秋天的開始,氣溫開始下降,自然界的陽氣漸漸收斂,陰氣漸漸生發。再過十五天便是處暑,處暑是夏天的炎熱氣候的結束。立秋後,由於氣溫只是下降,餘熱尚存,秋陽肆虐,仍可見到夏日餘威,,加上入秋後雨水較多,濕氣較重,濕熱蘊蒸,故有“秋老虎”之說。但處暑過後,氣候便開始涼起來了。八月又稱桂月,時令進入白露之後,夜間的溫度驟然下降,露水開始凝結,這是自然界陽消陰長的一個標誌。九月又叫霜月,時令進入寒霜後,天氣就慢慢變涼了,陰氣漸長,萬物趨向收藏,露水也因氣溫的不斷下降漸漸凝結成霜。
宜忌原則
【P944】初秋之時,天氣仍較熱,但也不宜過食生冷,特別是生冷瓜果,切忌隨意多吃。俗話說:“秋瓜壞肚”,如入秋以後生食瓜果較多,損傷了脾胃功能,恢復起來就十分緩慢。秋季天氣漸涼,氣候乾燥,燥邪最易耗傷人體陰液,此時人們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膚等部位的乾燥感,會出現口乾舌燥,毛髮不榮,小便短小,大便乾結等“秋燥症”。故宜吃些具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忌吃辛辣香燥,煎炸炒爆的助火傷陰之物。中醫認為,肺與秋氣相應,秋季肺氣旺,“肺乃氣之海,氣乃人之根,人乃氣之聚”,肺氣與秋氣關係尤為密切。肺喜清肅濡潤,燥邪又最易犯肺傷津,使人出現鼻乾喉乾,咳嗽無痰或少痰,甚至痰中帶血,或乾咳聲嘶,咽喉腫痛,皮膚乾燥的表現。此時宜吃具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作用的食品,忌吃辣椒、生薑、肉桂等燥熱之物。暮秋時節,人體精氣開始封藏,進食滋補食品較易被吸收藏納,有利於改善臟腑功能,增強身體素質,故宜逐漸進食一些蓮子、銀耳、大棗之類營養豐富的清補食品。忌吃性屬寒涼,破氣傷正的食物。
宜食物品
秋三月適宜服用的食物如下。 百合 - 性平,味甘微苦,有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和潤燥止咳的作用。立秋以後,用百合乾品作粉煮食,或用鮮百合煨服,均有滋補營養之功。尤其是秋燥乾咳之時,或平素肺氣虛弱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等久咳傷肺,咳嗽無痰或上痰或痰中帶有血絲之時,食之更宜。 芡實 - 俗稱雞頭果,是秋後水生植物的果實。性平,味甘澀,有補脾腎、祛暑濕、止遺洩的滋養強壯作用,最宜秋季服食。 《本草從新》中說:“芡實補脾固腎,解暑熱。” 尤其是立秋之後,暑熱未去,秋燥漸起,服食芡實,既能祛餘暑,又能滋補強身,是秋天適時補品。對腎虛脾虛之人,如遺精、遺尿多尿或尿頻,或婦人帶下,或大便塘薄之人,食之更佳。【P945】 蓮子 - 深秋之時,蓮子成熟上市,是秋季應時補品,它有養心、益腎、 補脾之功。清•王孟英說:“可磨以和粉作糕,或同米煮為粥飯,健脾益腎,頗著奇勳。正所謂:秋令進補,蓮子第一。 山藥 - 可藥可蔬,藥食兼用,既可充糧,亦堪入饌。 《藥性類明》云:山藥“味甘,性涼而潤”。 《本草綱目》認為:“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潤皮毛。”所以,秋燥季時,最宜食用。 《本草用法研究》還說:“山藥純白者入肺,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有調肺之功,可治肺虛久咳,效果頗著。 ” 可見秋天肺虛燥咳亦宜。《醫學衷中參西錄》又說:“山藥色白入肺,甘歸脾,液濃益腎,寧嗽定喘,強志育神,性平可常服多服。 ” 所以,入秋吃山藥,滋補肺脾腎。其特點是補而不滯,不熱不燥,無論男女老幼、有病無病、體健體弱,均宜食用。 白扁豆 - 立秋以後,秋陽未減,餘暑挾濕,濕熱交蒸。每易使人頭昏如裹、四肢困重、胸悶痞滿 、食慾減退、舌苔厚膩。此時最宜用白扁豆煮粥食,或用白扁豆煎湯服,可以起到消餘暑,化暑濕,健脾胃,增食慾的作用。 藕 - 俗話說: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中秋時節便有新藕上市了。生藕甘寒,能清熱生津止渴,熟藕甘溫,能健脾開胃益血。故有“暑天宜生藕,秋涼宜熟藕,生食宜鮮嫩,熟食宜壯老”之說。 菱角 - 剛入深秋,菱角就成了應時食品。 《隨息居飲食譜》云:“鮮者甘涼,熟者甘平”。菱角生食,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熟食則益氣補虛,健脾開胃。所以,夏宜吃生菱以解暑 秋宜吃熟菱以補氣。 栗子 - 每年八九月間,栗子成熟上市,入秋吃栗,已是民間習俗。栗子甘溫,有健脾養胃、 補腎強筋的作用。 《玉楸藥解》中說:“栗子,補中助氣,充虛益餒,培中實脾,諸物莫逮。”尤其是患有腰痛腿疼的中老年人,入秋食栗,更為適宜《本草圖經》載:果中栗最有益 治腰腳 宜生食之。 胡桃 - 每年三秋的白露前後,胡桃成熟了。由於胡桃易返油 、蟲蛀,故新上市的胡桃,食之最佳。中醫認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冬宜滋補收藏,尤以補腎補肺為要。胡桃能補腎固精、溫肺定喘,又能益氣養血、潤燥潤腸。正因如此,秋季食用胡桃,尤為適宜。 白木耳 - 是秋季最理想的滋養清補佳品,含豐富的膠原蛋白,多種維生素,其18種氨基酸中有7種為人體必需氨基酸。此外尚有脂肪、礦物質鈣、鉀、鎂、鐵和磷等。其功用也較廣泛,有潤肺補肺、生津潤燥、益氣養陰、補腦強心、提神益智、滋養肌膚、健腎益胃的效果。入秋以後,凡肺虛體弱、乾咳氣短、皮毛憔悴之人,以及患“秋燥症”之人,食之最為有益。 燕窩 - 性平,味甘,有養陰潤燥、益氣補虛的作用,秋燥或肺燥,食之最宜,實為清補上品。 《本草求真》云:“燕窩,入肺生氣,入腎滋水,入胃補中,俾其補不致燥,潤不致滯,而為藥中至平至美之味也。” 秋食燕窩,諸無所忌。 花生 - 性平,味甘,有潤肺補肺之功,適宜秋燥乾咳或肺燥咳嗽時服食。深秋後花生成熟,選用鮮花生仁,或生研沖湯服,或水煮煎服,但不宜炒食。 《滇南本草》云:“鹽水煮食治肺癆,炒用燥火行血。”《藥性考》亦載:“花生生研用下痰,乾咳者宜餐,滋燥潤火。”《杏林醫學》中也曾介紹:“治久咳,秋燥:花生(去嘴尖),煎湯調服。” 紅棗 - 性平,味甘,四季皆宜,它有健脾胃,補氣血,生津液,調營衛的作用。秋季進補,是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的清補食品,諸如銀耳、燕窩、百合、山藥之類,通常配合紅棗一同煨食,既能增加甘香氣味,又能加強補益作用。【P947】 枸杞子 - 有滋補肝腎,養陰潤肺的作用。 《本草經疏》云:“枸杞子潤而滋補,兼能退熱,而專於補腎,潤肺,生津,益氣,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枸杞子能養陰潤燥、填精補腎,故秋季常以之泡茶飲,最相適宜。 沙參 - 性涼,味甘淡,有養陰潤肺、益氣潤燥之功。凡秋燥之人,或肺燥患者,食之尤宜。對肺燥咳嗽,或久咳無痰,咽乾口渴之人,頗有裨益。 《本草從新》載:“沙參專補肺陰。”《飲片新參》說它“養肺胃陰。 ”故秋燥乾咳宜用沙參煎水代茶飲,效果極佳。 此外,秋三月還宜服食梨子、荸薺、胡蘿蔔、薺菜、金針菜、平菇 、海帶 、番茄 、髮菜 、黃芪、人參、何首烏等。 《遵生八箋》:“秋氣燥,宜食麻仁以潤其燥。” 《修真指要》:“立秋日,用水吞赤小豆十四粒,一秋可免赤白痢疾。” 《神仙餌松實法》:“七月初七,取赤小豆,男女各吞七粒,令人終歲無病。”【P948】 《雜纂》:“八月採百合,曝乾蒸食之,甚益氣力。” 《千金月令》:“九月宜進地黃湯。其法取地黃洗淨,以竹刀切薄曬乾,用時火焙為末,碾細,衝湯服,煎如茶法。” 《云笈七簽》:“九月採白朮,蒸曝九次,曬乾為末,日服三次,不飢.延年益壽。”
忌食物品
入秋以後,人們應當根據各自身體狀況,忌吃或少吃西瓜、香瓜、生菜瓜、生地瓜、生黃瓜 、蒓菜、葵菜、茄子、檳榔、柿子、香蕉、 綠豆、炒花生、炒瓜子、炒蠶豆 、炒黃豆、爆米花、辣椒、茴香、砂仁、蓽澄茄、食茱萸、肉桂、草荳蔻、冷茶、金銀花 、薄荷、 菊花等。 《金匱要略》“三秋不可食柿。” 《白云忌》“七月,勿食蒓。勿食韭,損目。” 《千金方》“七月勿食茱萸,傷神氣。勿多食菱肉,動氣。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亂。八月勿食萌芽,傷人神膽,喘悸,脅肋氣急。勿多食新薑,及飴和食,令人發疽。” 《千金月令》:“立秋勿多食煮餅及水溲餅,九月勿食脾,季月土旺在脾也。” 《法天生意》:“立秋後十日,瓜宜少食。” 《本草綱目》:“八月勿食芹菜,恐病瘕,發則以顛,小腹脹。勿食生蜜,勿多食生果。” 《月忌》: “九月勿食霜下瓜,冬發翻胃;勿食葵菜,令食不消化。” 《云笈七簽》:“秋季節約生冷以防痢疾。勿食新薑,食之成痼疾。” 《隨息居飲食譜》:“茄子,秋後者微毒,病人勿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