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月飲食宜忌

冬三月是指立冬後的十月,大雪後的十一月和小寒後的十二月。在中國,入冬進補,已成習俗,這是因為冬天氣溫低,人體代謝相應下降,精氣物質封藏,服用補藥補品,有利於吸收儲存,對身體健康最為有利。許多人經過幾個冬季的調補,確有良好的效果。由於各人的體質不同、年齡有別,在食補中也有宜有忌,理當靈活掌握。如陽虛體質,在飲食中以溫補為宜;氣虛之人,宜多食補氣食品;血虛之人,又當養血為要;腎虧患者則當以腎為主。有的地區在冬令進補之前,有先作“引補”的習慣,所謂“引補”,又稱“底補”,就是先打好基礎後再補。先調理好脾胃功能,在此基礎上,再服補藥補品,可增加滋補效力,不會發生“虛不受補”的情況。

宜忌原則


冬季為封藏之令,加上天氣寒冷,根據中醫“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原則,故宜服食具有補氣填精,滋養強壯作用的食品,宜吃溫性或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品進行調理,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和抗病能力:忌吃性屬寒冷的食物,忌吃生冷黏膩的食品。

宜食物品


入冬以後,宜吃下列食物。 大棗 - 有紅棗和黑棗之分,均為強壯滋補食品,且性味甘溫,具有養血益氣、補脾健胃、生津止渴、強壯體力等功效。入冬以後,宜常用大棗煨爛後食用,或配合蓮子、銀耳,或是山藥等煨食,有很好的調養補益效果。 蓮子 - 有滋養、安神、益氣、補虛等功用,也是冬令進補佳品。中醫認為,蓮子的特點是既能滋補,又能固澀。所以,尤其是對中老年人的心悸、失眠、體虛、遺精、多尿、慢性腹瀉,婦人白帶過多者,冬季常食,更為適宜。【P952】 人參 - 性溫,有大補元氣的作用。在民間,入冬進補,人參首當其選,中醫稱之為補虛扶正要藥,尤其是陽虛、脾虛、肺虛、氣虛之人,服之更宜。 黃芪 - 性溫,味甘,古代醫家稱之為“補氣諸藥之最”“能補五臟諸虛”。 《得配本草》認為:“肌表之氣,補宜黃芪,五內之氣,補宜人參” 因為黃芪有益氣固表的功用,尤其是對體虛之人動輒易患感冒者,食之最宜。 肉桂 - 俗稱桂皮。性熱,味辛甘,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益命門之火的功效。對陽虛怕冷,四肢不溫,或脾胃虛寒,慢性腹瀉之人,入冬以後,經常在燒菜時加些桂皮,或用桂皮作香料調味,都很適宜。 此外,冬三月還宜常吃芝麻、胡桃、龍眼、荔枝、栗子、花生、百合、木耳、燕窩、羊奶、豆漿、胡椒、砂仁等 《五行書》:“十月,宜進棗湯。” 《四時纂要》:“十月,宜服棗湯、枸杞膏,地黃煎等物,以養和中氣。” 《太清草木方》:“十月,宜食芋,無礙。” 《本草綱目》:“惟十二月可食芋頭,他月食之發病。” 《本草綱目》:“木瓜性脆,可蜜漬之為果,去子蒸爛搗泥,入蜜薑作煎,冬月飲尤佳。”

忌食物品


冬三月,應根據氣候寒冷以及各人身體情況,忌吃或少吃綠豆、綠豆粉、綠豆芽、生藕、生冷瓜果、柿子、柿餅、香蕉、菊花腦、蒓菜、髮菜、地耳菜、冷茶、金銀花、薄荷、白菊花、西洋參、沙參、決明子等。 《雲發七簽》:“冬夜漏長,不可多食硬物並濕軟果物。” 《千金方》:“十月勿食椒,傷血脈;勿食霜打熟菜,令人面上無光。十二月勿食霜爛果菜,勿食生椒,勿食葵菜。” 《四時纂要》:“十一月勿食陳脯;勿食生菜,發宿疾;勿食火焙食物。”【P954】